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CD10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一步阐述二者的差别及相关性,寻找一种特异性更强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方法:随机收集经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4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5岁,肿瘤直径:≤2cm,8例,≤3cm,13例,≤5cm,15例,≤7cm,4例;病理类型:腺癌18例,鳞癌22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16例,Ⅲ期8例;淋巴结转移(据术后病理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1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8例。正常肺组织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分别应用S-P免疫组化法计数CD34和CD105在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微血管数目,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计数参照Weidner方法,先在低倍镜下(×100)寻找组织内清楚的血管且微血管数最多的区域染色,即“热点”,然后在400倍镜下计数肿瘤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数目。任何呈棕黄色的阳性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与邻近血管、肿瘤细胞或其它结缔组织成分如能清楚分开即为一个能够计数的微血管。请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分别阅片3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相关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并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以p<0.05为有统计意义。结果:1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的CD34-MVD的差异,癌组织(21.12±5.55)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5.2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中的CD105-MVD的差异,癌组织(9.60±4.42)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0.90±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以多样本方差分析方法比较CD34-MVD、CD105-MVD分别在不同肿瘤直径时的相互关系,CD34-MVD(16.50±4.24,19.76±7.22,19.73±6.51,25.25±5.05)、CD105-MVD(6.63±2.87,9.15±4.50,11.00±3.91,12.75±6.23)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癌组织不同病理类型的CD34-MVD,腺癌组(21.38±5,71)稍高于鳞癌组(20.90±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癌组织不同病理类型的CD105-MVD,腺癌组(9.89±4.77)稍高于鳞癌组(9.36±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参数检验多样本分析方法比较TNM分期的CD34-MVD,Ⅰ期(20.31±7.04)、Ⅱ期(21.06±5.87)、Ⅲ期(21.62±3.66)比较,随着分期的增加,CD34-MVD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多样本分析方法比较TNM分期的CD105-MVD,Ⅰ期(7.37±3.15)、Ⅱ期(10.31±4.07)、Ⅲ期(12.62±5.39)比较,CD105-MVD值随分期增高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CD34-MVD,有淋巴结转移组(24.08±6.6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9.50±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CD105-MVD,有淋巴结转移组(12.66±4.9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42±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分析显示,CD34-MVD及CD105-MVD与TNM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62,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和0.75。结论:1CD34和CD105都属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都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CD34和CD105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直径大小、病理类型无相关性。3随着TNM分期的增高,CD34-MVD及CD105-MVD值逐渐增大,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呈正相关。4CD34和CD105都与非小细胞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呈正相关。5非小细胞肺癌内CD105较CD34有更高的特异性,CD105与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较CD34关系更为密切,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分期、预测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CD105优于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