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剂量丁丙诺啡对SD大鼠位置偏爱的影响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丁丙诺啡对大鼠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0.1mg/kg、0.3mg/kg、1.0mg/kg丁丙诺啡和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对大鼠进行CPP训练,七天后测试。结果(1)0.3mg/kg和1.0mg/kg组大鼠训练前在伴药侧(非自然偏爱侧)停留时间分别为(260.40±63.89)s、(257.10±48.79)s,训练后二组大鼠停留时间分别为(497.90±73.87)s、(321.00±73.70)s,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6.91,4.04;P=0.000,0.003)。(2)0.3mg/kg组大鼠训练前后在伴药侧停留时间的增加值为(237.50±108.64)s,显著高于1.0mg/kg组(63.90±49.95)s、0.1mg/kg(48.90±70.65)s和生理盐水组(40.40±76.31)s,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1)中等剂量和高剂量丁丙诺啡均可使大鼠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2)中等剂量丁丙诺啡对雄性SD大鼠的强化作用比其他剂量组更好。第二部分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对大鼠位置偏爱及相关脑区D2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及其不同组合对大鼠位置偏爱及相关脑区多巴胺D2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共161只,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丁丙诺啡组(n=18)、丁丙诺啡+东莨菪碱组(n=18)、丁丙诺啡+异丙嗪组(n=18)、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n=18)、东莨菪碱组(n=18)、异丙嗪组(n=17)、东莨菪碱+异丙嗪组(n=18)、吗啡组(n=18)、以及生理盐水组(n=18)。对各组大鼠进行药物匹配CPP训练,共训练7天,然后测试。所有行为学训练结束后,从丁丙诺啡、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吗啡、生理盐水四组大鼠中各随机选取9只处死,取与成瘾相关脑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这些部位多巴胺D2受体表达情况。结果(1)除东莨菪碱、异丙嗪、东莨菪碱+异丙嗪以及生理盐水四组外,其余各组训练前后在伴药侧停留时间均出现显著性变化(t=9.57~17.94,P均<0.01);(2)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训练后在伴药侧增加的时间为(378.64±120.76)s,明显高于丁丙诺啡组(P=0.025<0.05)、丁丙诺啡+东莨菪碱组(P=0.005<0.05)、丁丙诺啡+异丙嗪组(P=0.013<0.05),而与吗啡组(419.83±146.44)s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23>0.05);(3)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D2受体mRNA在acbSH、PFC、CeA等脑区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与丁丙诺啡组,而与吗啡组表达无差异;在CA1、VTA等脑区四组之间表达无差异。结论(1)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可使大鼠形成明显的CPP,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精神依赖潜力;(2)东莨菪碱与异丙嗪合用可增强丁丙诺啡的强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边缘脑区的多巴胺释放有关。第三部分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对大鼠空间记忆及相关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突触素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对SD大鼠空间记忆及部分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与突触素Ⅰ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组及接受药物处理同第二部分。第9天开始Morris水迷宫训练,共训练3天,第12天正式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从丁丙诺啡、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吗啡、生理盐水四组大鼠中各随机选取9只处死,取与成瘾相关脑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测定,检测这些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与突触素Ⅰ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1)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48.67±14.47)s,显著长于其余各组(P均<0.05);而穿越平台次数为(3.58±1.31)s,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为(46.42±10.08),均显著少于其余各组(P均<0.05);(2)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在CA1、PFC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脑区表达无差异;(3)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组突触素ImRNA在CA1、PFC表达低于吗啡、丁丙诺啡与生理盐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而在VTA区相反,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与吗啡表达高于丁丙诺啡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1)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可使大鼠产生明显的空间记忆障碍,三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2)东莨菪碱与异丙嗪增加了丁丙诺啡对记忆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部分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与突触素Ⅰ受体mRNA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