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普遍认为树种差异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碳截获和土壤肥力,但是不同土壤条件下表现是否一致,发生在哪些土壤组分并没有一致结论。因此,研究树种差异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根生长的影响,旨在探讨造林对盐碱土壤的改良及盐碱土壤条件下树种差异对土壤碳截获及肥力的影响。对东北地区土壤类型较为典型的不同林分类型的人工林开展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树种差异对土壤碳、肥力和枯枝落叶以及根系化学组分影响的研究,旨在揭示针、阔叶树种差异在造林过程中如何影响土壤碳截获和肥力,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是否一致,并找到根系和枯枝落叶化学组成与土壤碳截获和肥力的关系。对东北地区常见造林树种(水曲柳、落叶松、樟子松)及农田开展树种差异对土壤组分碳截获、肥力及特征的影响的研究,旨在探讨树种差异对土壤碳截获、肥力的影响发生在哪个土壤组分,并找到其分子机制。结论如下:1)在松嫩平原地区的重度苏打化盐碱地上,黄檗和水曲柳不适合作为造林树种,榆树、杨树、樟子松和落叶松可以作为盐碱地造林的适宜树种进行推广,且在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增加人工浇水的频度和总量。农田、草地、林地之间的全氮,速效磷等土壤肥力指标没有明显差别,且三者的转换并未对土壤碳截获造成影响,但是树种差异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影响,尤其是杨树、樟子松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2.3g·kg-1、13.2g·kg-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对于大多数土壤肥力指标及有机碳,植被间差异可以深达60cm,且除根系密度、土壤pH、速效磷含量、根系含水量外其余指标在0-60cm的植被间差异均一致。2)东北地区针、阔叶树种土壤碳截获及肥力差异显著,阔叶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肥力均高于针叶人工林。针、阔叶树种差异对枯枝落叶及根系化学组成的影响非常显著,针叶人工林枯枝落叶及根系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阔叶人工林,但同时其化学组成中的耐分解指标如:枯枝落叶的C/P、总酚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根系的总酚含量、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等均高于阔叶人工林,说明阔叶人工林的枯枝落叶及根系较之于针叶人工林更加易于分解。枯枝落叶及根系的化学组成与土壤的C、N、P及其比值显著相关,但二者分工不同。根系主要影响了土壤的C储量及肥力,而枯枝落叶虽然也对此发挥着作用,但其主要影响的是土壤的养分配比。今后该地区在人工林营造过程中,无论是在暗棕壤、黑士、盐碱土还是沙土上,阔叶树种是首选。管理现有林分时,应适当对针叶人工林施加适量的氮肥,并且在该地区林分评价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针阔叶树种碳汇功能的差异。3)树种差异显著影响了小颗粒团聚体的质量,水曲柳比农田高出83%。树种差异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泥沙黏土组分,水曲柳分别比农田高出49%,而原土及各组分氮含量及C/N的种间差异不大。说明树种差异对质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粒径较大的土壤组分,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则主要集中在更为细小的士壤组分,但是对原土及各组分氮肥的影响不大。水曲柳、落叶松、樟子松、农田原土及各组分8个红外官能团的种间差异均不明显。11种元素中,种间差异明显的是原土的金属元素Ca和非金属元素N,各土壤组分元素的种间差异则并不明显。X-射线矿物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土及团聚体,而更为细小的泥沙和黏土组分X-射线矿物则受种间差异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