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翻译实践选用的材料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皮埃尔·伯顿的《克朗代克:最后一次伟大的淘金热,1896—1899年》一书的第一章。全书内容介绍了发生在1896年至1899年间的克朗代克淘金热。本文中,笔者从文学翻译的一些特征出发,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原文材料进行翻译和相关分析,探寻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奈达的翻译理论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同时,还能照顾到读者心理反应。“功能对等”理论遵循内容第一,形式其次的原则,以此在译入语中能以最自然、切近、恰当的方式再现原文的信息。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该纪实性文学翻译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任务及源文本的背景信息,并对文本特点进行分析与描述。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在第三章中,首先对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概述,并展开详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借助若干翻译策略,即音译加注法、增译法、结构重组法、词态转换法等,主要是从“功能对等”的三个方面展开,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章对等,从而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结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本次翻译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