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低氧预适应对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氧预适应组、单纯光照组和低氧预适应光照组,其中后两组再分为6小时、12小时、36小时和7天亚组。所有小鼠在12小时明和12小时暗的循环光环境饲养10天,充分暗适应16小时后,建立小鼠低氧预适应模型和光损伤模型。单纯光照组和低氧预适应光照组小鼠在5800~7200Lux荧光灯光源下连续照射3小时。光照后6小时、12小时、36小时和7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视网膜标本,制作光镜和电镜切片,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并比较外核层厚度的变化。结果:1、光镜下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6小时视杆细胞外节空泡样变,光照后12小时内、外节排列稍紊乱,外核层变薄,光照后36小时内、外节分界不清,外核层更薄,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光照后7天内、外核层界线模糊,外核层细胞稀少,仅残留1~3层细胞核。感光细胞的损伤随光照后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电镜下正常小鼠视网膜视杆细胞膜盘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内节线粒体嵴连续,外核层细胞核形态规则,染色均匀;光照后6小时可见视杆细胞外节膜盘间隙增大,部分叠状结构解离,光照后12小时感光细胞外节膜盘肿胀,局部出现空泡变,内节线粒体肿胀,光照后36小时可见感光细胞外节膜盘排列紊乱及叠状结构解离,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光照后7天见外节盘膜结构凌乱,出现弯曲、分离、碎解及空泡变,内节线粒体肿胀呈球形变,外核层细胞核排列紊乱,相互分离、边集,核膜皱缩,核染色质固缩、溶解、空泡变。单纯低氧预适应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形态结构相似;低氧预适应光照组较单纯光照组感光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变化明显减轻。2、通过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对比各组外核层厚度变化,正常对照组与单纯低氧预适应组外核层厚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单纯光照组光照后6小时、12小时、36小时和7天外核层厚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变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预适应光照组外核层厚度与单纯光照组外核层厚度比较,在各时间点厚度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