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传统中医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方案治疗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与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第一诊断符合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TCD编码:BGS000)、(ICD-10编码:S93.401)。以随机(数字随机表)、盲法(单盲)、对照(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等试验方法,将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手法、电针等传统中医疗法结合踝关节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运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两组的基线(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病程、部位)基本一致,治疗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无差异。两组分别于治疗前、6周治疗结束后测量观测指标:疼痛程度、平衡指数、峰值力矩、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主观量表指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观测各指标治疗前后总体分值变化,计算出改善率,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入组6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T组)32例,剔除0例,完成试验共32例;对照组(C组)入组32例,剔除0例,完成研究共32例。1.T组VAS评分从治疗前为5.19±1.44下降到6周治疗的1.73±1.12,C组从5.24±1.48下降到3.23±1.80,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T组总体平衡从治疗前为0.95±0.53下降到6周治疗的0.40±0.30,C组从1.08±0.71下降到0.94+0.72,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组和C组前后、内外平衡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踝关节患侧经6周治疗后跖曲峰值力矩在60°/s、120°/s和背伸峰值力矩在60°/s、120°/s中,T组明显上升,C组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T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从治疗前为48.72+11.46上升到6周治疗的86.28±8.81,C组从47.59±11.82上升到62.84±9.87,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5.两组疗效比较,T组改善率为93.75%,C组为43.75%。结论1.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传统中医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方面临床疗效疗效优于传统中医疗法。2.传统中医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操作持续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