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大学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的表达出该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校训是时代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折光,是学校师生众望所归的精神园地。然而,和上述理想的校训功能相比,当前中国大学校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尝试对此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的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了语言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大学校训进行分析。首先笔者从文化学的视角归纳了大学校训文化的特点。它主要包括复合性、历史性、民族性、建构性、表现性、教育性、主导性。其中,复合性、历史性、民族性、建构性是大学校训作为文化具有的共同性,表现性、教育性、主导性是大学校训文化的独特性。 然后,通过对中外知名大学校训文化进行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知名大学校训的文化特点是:追求美德、陈述规范、强调稳定、重视实用;相比较而言,国外知名大学校训的文化特点是:探索真理、表达隐喻、主张自由、喜欢思辨。 最后,在上述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中国大学校训问题的诸多表现:雷同现象明显、功能位置倒错、逻辑结构混乱、审美意识淡薄、伦理层次不分。把形成大学校训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如下五个方面:校训多重矛盾的对立、德性分类标准的混乱、高校自身定位的不明、高教管理体制的限制、大学价值理念的偏失。并提出了大学校训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其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理念、实行校训教育、明确高校定位、弘扬人文精神、协调校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