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美国近40年幻想题材影片创作的“非现实化”特色为研究对象,从“非现实化”处理的基本思维(创作观念的演变和主题的选择)和创作中的具体特色这两大部分来展开研究,考察了“非现实化”创作观念的来源和形成、主题的类型及特征、叙事、风格和受众心理等方面的论点,涉及了诸如60年代后美国电影产业基本状况、电影业的全球化战略及市场运作、叙事时空关系、“末世情结”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在理论上能建立一个较有新意的讨论话题,寻找出幻想题材影片创作的典型特点与发展脉络,并通过对大量影史上具体影片的分析归纳来对电影本身的艺术创作规律进行总结,同时可从影片中归结出许多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关的富于价值的研究命题、研究素材与结论,这样就可以为从文化成果上了解从过去(40年前)到现当下的社会、人文状况提供参考,有助于补充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导言部分首先阐述了对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其次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查看来寻找到本论文做这方面研究的理由和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并陈述了一些基本研究方法。第一章分析了幻想题材影片创作观念的来源和形成,阐明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阶段特征以及电影产业的基本状况,对幻想题材影片中处理社会、政治问题、时间和空间、机械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观念来源进行探讨。接下来第二章分析了幻想电影主题的选择、定位的依据和来源,并详细归纳了幻想题材影片主要的母题类型及特征,如梦境和幻觉母题等。由此梳理出影片“非现实化”构思方向和整体格局。第三章到第五章开始对幻想题材影片创作的具体处理特色进行分析。第三章从叙事方面如时空关系、非现实角色的塑造、新技术和制作观念对叙事表现的推动来展开讨论。随后的第四章主要讨论和内容格调及视觉呈现基调有关的幻想题材影片的风格形成,并对最有特色的几种风格(黑暗阴郁风格、高技派风格、未来复古风格)进行深入阐述。第五章是最后一章,阐述幻想题材影片“非现实化”处理是如何影响受众心理的,以及创作中影响观众心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恐惧、焦虑的利用和寻梦、幻象的营造和心理认同)。结语部分对幻想题材影片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技术和观念的演化将使影片的创作不断地作出调整,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手段和特色进行“非现实化”的现实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