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最初是东尼·博赞为了解决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记忆力而摸索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思维导图的发源地英国,作为一种思维发散和导向的工具,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中。我国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也在努力跟上世界的脚步,在各个领域对思维导图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的早期研究中,思维导图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导游图”、教学“板图”,是一种通过有关的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然而这还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思维导图”,而是一种在“纲要信号教学法”指导下进行的以图解文的教学方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博赞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很多思维导图爱好者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应用尝试,其中在企管培训领域传播的最为广泛,后来在教学领域也有不少应用实践及研究,思维导图在中国越来越热。刘濯源作为中国最早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者曾经是博赞思维导图的忠诚拥趸,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展开,逐渐发现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思考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而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思维导图基本上都是博赞思维导图而非学科思维导图,所以用在教学上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调查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思维导图的运用现状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对如何将学科思维导图有效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的阐述。在中国知网查阅文献对比后发现,研究思维导图教学的文章成千上万,而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的文章只有寥寥几十篇,关于学科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的文章则为零。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学科思维导图相比思维导图更适合于教学领域,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科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第二部分,是对学科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学习能力等相关概念的界定。首先是对思维导图的定义、特征及基本应用进行阐述;其次是对学科思维导图的定义、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的区别进行阐述;最后是对学习能力的定义、学科思维导图对提升学习能力的作用和意义的相关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将学科思维导图应用与高中政治课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部分包括认知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及脑科学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为什么学科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部分,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思维导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的阐述。笔者通过访谈结果找出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思维导图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师生不熟悉学科思维导图的作用及绘制方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二是教师在运用学科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于提升学习能力,三是学科思维导图运用中学生参与缺失并影响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导致学科思维导图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师生绘制及运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法培训不足,二是师生对学科思维导图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应试体制下的教学评价标准存在问题的影响。第五部分,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思维导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提出了三点解决对策:一是加强师生绘制和运用学科思维导图方法的培训以提高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性,二是强化师生对学科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将学科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力目标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语和展望。对论文研究做出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不之处及后续研究重点及方法做出了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