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对抗性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对抗性关系是宪政研究必须要正视并处理的问题。自近代宪法出现后,关于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讨论已相当多,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矛盾关系是最基本的宪法关系,宪政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设法限制国家对公民的肆意侵害并在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关于这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其中就有对抗性理论,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经验证明,对抗性理论是非常具有实效的。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与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不一样,但是对抗性宪政理论仍然具有可借鉴的合理内核。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各方面正在飞速发展,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却相对滞后,在我们提倡完善宪政体制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时候这个问题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在对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对抗性关系进行梳理后明确了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对抗性关系的必然性。而后通过对西方特别是英美两国对抗性宪政理论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我国当下宪政理论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公民基本权利的对抗性这一概念,并强调以此为逻辑起点树立从对抗到平衡的宪政理念以及从这一角度准确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即处理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基础是正视其之间的对抗性,而宪法的意义在于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对抗性能够发挥作用并使得宪政关系达成一种从对抗到妥协的动态平衡,而宪政视野下的和谐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最后对我国当下宪政理论及实践层面所需要的改良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刑法中,有些犯罪的主体是由特殊的主体构成的,刑法理论上将其称之为身份犯。在刑法理论上研究身份犯无论是对行为人的定罪还是量刑,都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