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咬合接触特征、组织保健、功能恢复及临床适用性等多角度定量评价不同序列咬合纸选磨方式在单颗磨牙种植修复方面的有效性、准确性及可靠性,探讨最优序列选磨方式,为临床使用咬合纸指导种植义齿咬合调整及长期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修复科行单颗磨牙种植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32例共32颗第一磨牙(19~50岁,男性13例,女性19例),根据所设计不同序列选磨方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12例,B组10例,C组10例,分别对应(100+40)、(100+50+30)、(100+40+20)μm序列咬合纸调磨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翻瓣非埋入式延迟种植体植入术完成一期种植,开窗式转移技术制作氧化锆种植全瓷冠后根据分组进行相应咬合调整,完成二期上部结构修复;修复后3、6个月随访进行相应咬合检查,必要时再次调磨。应用Tee 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技术、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测量技术分别记录修复前、修复当日、修复后3、6个月种植冠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对侧同名牙(对照牙1、2)的牙合力百分率、咬合延迟时间以及种植体周颊舌腭侧骨组织宽度、高度,同期应用吸光度法检测技术测量修复侧咀嚼效率,并记录各组随访期间需再次调牙合病例数及完成精细调磨所需时间,分析对比其差异性。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种植系统、牙位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牙1、2的力百分率及修复前术区咀嚼效率的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情况:修复后3个月随访到共32例患者;6个月随访到共31例患者;(3)各组磨牙种植修复体牙合力百分率分析:组间比较,修复当日、后3、6个月,A组牙合力较小,与B、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自身前后纵向比较,各组牙合力随时间呈显著增大趋势(P<0.01),其中C组增长幅度最大(P<0.001);(4)各组种植修复体与邻牙、对侧同名牙(对照牙1、2)牙合力百分率组内比较分析:修复当日、后3、6个月,各组修复体牙合力虽有增大,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牙1、2(P<0.01),三组种植轻咬合接触设计均基本稳定,最小为A组修复当日约占对照牙2牙合力的34.28%,最大为C组修复后6个月约占对照牙1的71.82%;(5)各组种植修复体与对照牙1、2咬合延迟时间分析:组间比较,修复当日各组与对照牙1延迟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实现的延迟时间最长,C组最短;A组中修复体与对照牙2延迟时间较长,与B、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修复后3、6个月,A组两个延迟时间均有缩短,但仍大于C组(P<0.05);组内自身前后纵向比较,各组种植修复体与邻牙、对侧同名牙咬合延迟时间均有减小趋势,但仍存在咬合延迟;(6)各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变化比较:组间比较,B、C组随访期间颊、舌腭侧骨宽度及高度的吸收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组内同一指标自身前后比较,A组颊侧骨宽度持续减小(P<0.05),舌侧骨宽度则由吸收转变为增长状态,骨增量较大(P<0.01),其余骨组织各指标呈增长趋势(P>0.05),B、C组颊、舌腭侧骨宽度及高度自身前后比较骨吸收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修复侧咀嚼效率(ABS值)的比较:组间比较,修复各时间点各组ABS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自身前后纵向比较,各组随时间呈显著增大趋势(P<0.001),经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修复当日至6个月的增长幅度最大;(8)随访期间需再次调牙合病例数比较:随访期间,修复后3个月A组需再次调牙合病例数为4例,6个月时例数为3例,总数共7例;B组共10例,C组共15例;各组需再次调牙合病例数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853,P<0.05),A组在随访期间种植修复体进行咬合检查后需要再次调磨的病例数相对较少(P<0.05),C组最多;(9)修复体完成精细调牙合所需时间比较:各组所需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54,P<0.05),A组临床调牙合用时相对较短,与B、C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咬合延迟时间与牙合力百分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各修复时间点咬合延迟时间与牙合力百分率之间均具有中等正相关性(P<0.01,0.3<rs<0.5为中等相关):修复体与对照牙的咬合延迟时间数值越大,其相应的牙合力百分率的差值越大。结论:(1)序列咬合纸选磨方式在指导单颗磨牙种植修复咬合调整方面具有一定有效性、准确性及可靠性;(2)本研究三组序列咬合纸选磨方式均能实现种植轻咬合及延迟咬合设计,恢复较高的咀嚼效能;(100+40)μm序列组种植修复体咬合接触特征的动态变化较小、咬合稳定性较高,调牙合敏感性较低,椅旁操作效率高,具备更强的临床适用性及实用性,与(100+50+30)、(100+40+20)序列选磨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实现种植体支持组织保健最大化;(3)三组病例在随访期间咬合特征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序列选磨方式实现的咬合接触间隙越小者变化可能越大,临床上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