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敦煌本《法华经》注疏为研究对象。 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资料来源、敦煌本《法华经》注疏研究概况综述等。 第一章论述了敦煌本《法华经》注疏的文献价值。包括:发现大量佚失注疏、具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反映了敦煌地区对《法华经》及其注疏之重视、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等方面。 第二章通过对敦煌遗书的全面调查,认定敦煌遗书中《法华经》注疏写卷共有126号,同时将这些写卷以类相从,兼及时代先后,大致归为10大类,70种注疏,并逐一加以叙录。 第三章在叙录的基础上,对126号写卷的传本系统和时代先后予以梳理,其中有文本渊源和相互间联系的有51种。在这些注疏中,印度世亲《法华论》和南朝梁法云《法华义记》对后世《法华经》注疏影响较大。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法华经》注疏则多受三论宗吉藏《法华义疏》、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所译佛典及唯识宗弘传者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影响。 第四章对敦煌本《法华经》注疏若干写卷作个案研究。或纠以往定名之误,或判定其性质,或推测其写作时代。 第五章利用敦煌本《法华经》注疏对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大正藏》相关文献进行校补。首先通过复核原卷,对《大正藏》卷八十五所收 S.2733+S.4102《法华义记卷第三》、S.4107《法华经疏》、S.2463(2)《法华经疏》、S.2662《法华问答》等部分敦煌写卷予以校勘。其次以P.2463、S.4136为校本,对《大正藏》卷三十四所收录的吉藏《法华义疏》卷七、卷八部分经文进行校补。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