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德自医学诞生之始,就一直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纵观医学发展史,凡是道德高尚的医学家,他们都十分强调医德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乃仁术”,认为行医的宗旨是“济世活人”,行医的目的是为了“普救含灵之苦”。其中以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为代表。在西方,“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非常重视医生的品行和道德水平,他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全面而生动地论述了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病人家属、师徒之间应有的准则规范,并成为后世医学家所遵循的基本规范。1988年12月15日中国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对医务人员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生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这是塑造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中提到的“病有所医”与我们的医德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医德教育成功与否关系着能否实现“病有所医”的实现。在医德教育过程中,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疗行业也积极参与医德教育,但医德现状却令人担忧,离社会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出现了“医德滑坡”的现象:一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一场空前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起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在旧的道德规范冲击、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目标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社会道德观会出现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滋长,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和美丑界限混淆,道德水平下降等。二是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体制还不健全。医疗行为如果只受到舆论和信念的约束,而没有相关法律和医疗体制强有力的制约,那么这种医疗行为出现医德缺失的几率就会上升。受诸如此等原因的影响,部分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收红包、吃回扣、滥检查等行为,严重损害患者利益,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更加深了部分老百姓对医疗行业的误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广泛开展以医学伦理学为主的医德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当承认,当前医疗实践暴露出的医德问题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原因在于各个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参差不齐,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单一、师资配置不到位、教学方法不科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高校医德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都不能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医学院校是医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医学院校学生是即将走上医疗卫生战线的“白衣战士”,是卫生事业的“新鲜血液”,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素质,对于是否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勇敢面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这个不争的事实,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想办法、添措施。提高医学院校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医德教育。遵循医德教育的规律,坚持医德教育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并且在医德教育过程中,为医德教育提供医学实践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保障,以切实增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可靠的、合格的高素质“准医生”打下坚实基础。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与加强和改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角度,以剖析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教学改革,寻找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增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目的,从而全面推进整个医学界的良好的医德行为的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