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引起小鼠急性中毒后,观察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脱髓鞘反应来筛选 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olopthy after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模型小鼠;通过对线粒体结构功能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究 DEACMP的发病机制;并通过高压氧治疗( hyperbaric oxygentherapy,HBOT)DEACMP模型小鼠来研究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DEACMP小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旨在为DEACMP的发病机制及高压氧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⑴将200只7~8周龄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气对照组(不染毒,不接受治疗);CO中毒组(染毒,不接受治疗);HBO治疗组(染毒,并接受HBO治疗)。每组又分为1、3、7、14、21天5个时间点。通过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建立DEACMP小鼠模型,HBO组于每日同一时间进行HBO治疗。⑵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及尼式染色,以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⑶取小鼠脑组织及其线粒体制备脑组织匀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内丙二醛(malonialdehyde,MDA)、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用Elisa法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含量及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线粒体内线粒体膜电势(mitochondria membrane potential, MMP)的变化。 结果:①DEACMP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筛选:给予CO后大部分小鼠中毒症状显著,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撞笼、四肢瘫软、抽搐,甚至昏迷、角弓反张等状态,可见其粘膜及肢端皮肤呈现“樱桃红”色。随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通过旷场实验、新事物识别实验、筑巢实验及脑组织MBP检测,共筛选出44只DEACMP模型小鼠,其中CO中毒组1、3天无DEACMP小鼠,7天DEACMP小鼠9只,14天DEACMP小鼠9只,21天DEACMP小鼠7只。HBO组1、3天无DEACMP小鼠,7天DEACMP小鼠7只,14天DEACMP小鼠6只,21天DEACMP小鼠6只。②DEACMP发生时线粒体结构功能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CO中毒组MMP、Cyt-c含量及A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MDA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③HBOT对DEACMP的治疗作用:与CO中毒组相比,HBO组小鼠旷场实验、新事物识别实验及筑巢实验空间记忆及认知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MMP、MBP含量、Cyt-c含量及ATP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而MDA含量则逐渐下降(P<0.05)。 结论:⑴分次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然后观察CO中毒小鼠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合行为学表现及MBP水平的测定可筛选出发生DEACMP模型小鼠,且结果表明小鼠在急性CO中毒后7天左右可发生DEACMP。⑵DEACMP小鼠表现为线粒体膜结构改变,线粒体膜势能降低,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进而堆积过多的自由基加重线粒体结构功能损伤,最终造成细胞凋亡或坏死。表明DEACMP小鼠线粒体功能受损。⑶HBOT对DEACMP的发生起到了有效的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而产生其治疗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