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区域要素分析为例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素质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既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GIS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可用于地理教学的有用工具,但是中国关于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为依据,在多元智能、信息加工和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支撑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案例设计法等方法展开了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章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界定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第二部分是研究内容,是本研究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主要内容是确定GIS可应用于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相关功能,包括热链接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数据查询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制作专题地图功能、地貌表达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将GIS作为一种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的工具运用于教学中,具有多元化呈现教学内容、丰富区域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区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的优势。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随后进行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应用分析——以区域要素分析教学为例,采用GIS工具分析和呈现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为教学提供参考。最后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必修二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化”两个部分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展现,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参考和课程资源,并完成了教学案例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施效果的评价。第三部分是研究的结论与不足。这一部分首先提炼出本研究的结论:GIS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是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GIS辅助功能多元且优势突出;GIS转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最后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本人的认知程度尚浅,GIS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应用,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案例设计不够完善且文章中设计的两个案例仅实施了一个;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等。
其他文献
自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针对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发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后,对培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了新的要求。随后,高考作为教学评价的机制与进修选拔的指向标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于2017年形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达成了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在社会发展与考试制度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有必要从
随着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会计专业作为中职学校重点培养的专业之一,提升其教学质量更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但从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效果来看,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并没有较好地融合。中职会计实训课程存在教学方式守旧、学生接受度偏低、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较差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老龄事业的发展事关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相关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于21世纪初不断出台文件加强老龄事业建设。近年来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及水平如何,也成为老龄事业乃至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学者研究,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和“发展及权益保障”五大维度,共16
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是地理课堂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地理图像的应用,而当前社会发展迅速,部分图像更新不及时或是图像数量众多,寻找满足教学需要的图像花费更多时间,同时地理必修1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对于相关图像开发的需求迫切。基于以上背景,在现代地图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应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观
“微腐败”,它和一般腐败一样,是指公职人员公权私用的一种行为。“微腐败”是由微小权力引起的腐败,其核心突出一个“微”,不仅指腐败主体的层级低不被人们注意,也指其容易被人们忽视。“微腐败”打着法律的擦边球,介于“人情”和“理法之间”,在“人情”合法性的外衣下不被人们重视,得以滋生和蔓延。正是由于“微腐败”不起眼,人们认为“微腐败”产生的危害不大,但是实际上,“微腐败”已经严重危害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我国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版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参与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对于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乡村平静的格局。中国乃至中国乡村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剥削下以被迫的方式卷入到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传统乡村如何应对现代化转型成为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20世纪20-30年代,国内自发兴起了“救济乡村,振兴农村”的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对乡村实施救济与振兴,最终实现对国家的救济与复兴。此次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便是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国家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农民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进步。所以说,农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下中国农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转型的时期,但由于农民的道德建设水平的相对落后,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而农民也迫切希望能够改变当前的现状,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化解当前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农民的道德建设不仅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不仅应该考虑当下的基本情况,也应该考虑历史的传承。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自传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传统与农耕文明长期积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中,而小农经济与家户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必须处理好家户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中的家户传统
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政权的“缩影”。县级政权协调、高效运作有利于国家政策的下达和民意的上传,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