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成本、效益及区域差异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中传统的支柱产业,2001年以来,我国生猪存、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增长幅度明显。生猪饲养主要有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两种方式,我国生猪养殖逐渐由农户散养方式向规模养殖方式转变。生猪规模养殖相比于农户散养在稳定猪肉价格、调节生猪市场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猪规模养殖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全国和六大地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生猪生产区域布局、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成本(包括精饲料费、仔畜费和人工成本)和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优化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区域布局、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生产行为以及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猪总体生产水平、猪肉消费情况以及生猪和猪肉进出口情况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从而对我国生猪养殖概况有个整体性的了解。  第二,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分布区域的演变历程,对生猪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考察生猪主产省区域分布与粮食生产分布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我国生猪生产区域布局的特征。  第三,剖析全国和六大地区内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生猪规模养殖趋势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对全国和六大地区内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成本(包括:精饲料费、仔畜费和人工成本)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及生猪规模养殖与人工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五,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与单位生猪生产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地区差异性,结合生猪规模养殖净利润、成本利润率情况,对生猪规模养殖的规模经济情况进行判断,提出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的优势区域。论证技术进步能够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由于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单位生猪生产成本的上升,提出在优势区域内加大生猪养殖技术创新、推广与使用,从而进一步明确优化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的重要性。  第六,围绕以上研究结果,从多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提高生猪养殖企业的规模化水平以及推动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在南部地区内部已发生变化,整体上表现出由南向北移动的特征,且生猪生产布局集中度在下降,生猪主产省的布局跟其具有生猪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粮食主产区的分布相关程度高。  第二,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已成趋势,农村劳动力短缺、规模养殖成本优势、养殖技术进步、充足的饲料粮供给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是我国生猪规模养殖趋势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成本、精饲料费、仔畜费和人工成本的增长趋势和变化特征不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为节约饲料长途运输成本,我国生猪养殖逐渐向饲料产地集中,生猪规模养殖受气候条件的限制逐步弱化。生猪规模养殖能起到节约人工成本的作用。  第四,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使部分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单位生产成本上升,但生猪规模养殖是规模经济的。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应当是发展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优势区域,技术进步可以使这些地区生猪规模养殖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本文对全国、六大地区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成本(包括:精饲料费、仔畜费和人工成本)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区域差异特征,为研究我国生猪规模养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短缺使农村用工成本上升是导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趋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解释生猪规模养殖形成趋势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观点。  第三,本文研究了生猪规模养殖精饲料费、人工成本的区域差异问题,指出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和生猪规模养殖与人工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生猪规模养殖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第四,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与单位生猪生产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地区差异情况,将技术进步指标引入模型,为研究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或者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开发促进其再度繁荣的城市。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个矿区都有一定的开采年限
学位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以此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