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长三角26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化规律,探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本文首先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上城乡融合度较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2007-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接着由五分位图分析得到长三角城乡融合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出以下特征:长三角东南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和北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其次,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模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指数均大于0,即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冷热点分析显示城乡融合空间集聚地区分异大,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东部、江苏南部地区,而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西部。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空间集聚的演变模式,由LISA值及其地图分布结果可知:长三角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以HH和LH型为主,呈现高高值集聚的是上海市,呈现低高集聚的是嘉兴市。而长三角西部地区以LL型为主且呈现连片的趋势,主要是安庆、池州和铜陵。从时空演变上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跃迁测度法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只发生第Ⅳ类跃迁,空间集聚特征基本不变,但HL型城市数量在增多说明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减弱,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然后运用实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城乡融合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经典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三种不同类型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选择用空间滞后模型进行空间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空间效应是影响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滞后效应是影响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邻近地域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将促进本地城乡融合水平的提高。(3)各因素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基础设施投入、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因素。最后运用地理加权回归进行局部空间回归来处理空间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回归系数大小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因此需因地制宜地制定对策。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基于经济、基础设施、环境、政策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长三角各地级市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长三角及其他地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