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驱动的流体内部微结构操纵微流体技术及其微泵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泵是微流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操纵流体,在微型传感器、微型生物芯片、微系统化学分析以及各种涉及微流体输送的场合中均有广泛应用。传统的机械式微泵通过使薄膜或柔性部件发生形变,引起腔室体积周期性收缩或膨胀来定向驱动流体。这种依靠整体腔室形变的技术,往往都面临着驱动效率低、系统结构复杂等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外源驱动流体内部微结构直接操纵微流体的新型微流体操控机制,并率先设计了两种可行的实现方案——微马达驱动的微桨叶和电磁驱动的一体式蝶阀结构。首先,提出了使用外源驱动的流体内微桨叶结构来操纵微流体的微流体输运系统。从仿生鱼的角度阐述了结构对流体的驱动原理,并基于此设想提出了在微流道内引入微桨叶结构来定向驱动微流体的机制。从流固耦合理论出发,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微桨叶结构驱动流体的机制,并讨论了结构效应、尺寸效应、振动条件对驱动性能的影响。采用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原型泵,以振动微马达作为流体外驱动源,利用染色实验定性验证了桨叶结构具有定向驱动微流体能力。定量测试结果表明,在9V的工作电压下,原型泵的流量可达127.9 m L/min。针对微桨叶操控微流体的设计方案无法建立背压的缺点,提出了外源电磁驱动一体式微蝶阀操控微流体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在微流道内接入一体式可动碟阀,借助外源电磁驱动,实现对微流体的操纵,并可以单向截止,建立起背压。该种方案结构简单,电磁线圈在流体管道外围提供交变磁场,内部的一体式微碟阀门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周期性开合,最终实现微流体在阀门一侧流向另一侧的操纵。基于上述设想,采用限元仿真方法,建立并分析了电磁驱动的振动模型,用高速摄影方法验证了上述微流体操控原理。利用MEMS微加工技术,制造了原型器件,并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原型微泵最高输送流量为9.47 m L/min,最大的背压为70.5 mm H2O。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案的研究,展现了外源驱动的流体内微结构直接驱动微流体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微结构直接驱动流体技术表现出了良好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可以满足部分低背压微流体输运的应用需求。
其他文献
用浓硫酸添加一定量的硝酸,处理铜基镀银废料和铜基含银触头废料,退银率达100%,银回收率达96%以上,其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便于推广。
我国建筑行业目前逐步由传统的高人力劳动、低科技含量、高消耗转向高科技、高效益、精细化管理的作业模式。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技术工具不够丰富,使得建筑施工作业效率地下,造成重复劳动、错误劳动频繁,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巨大。鉴于上述因素,如何提高建设工程行业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减少人力、能源与材料消耗,提升我国建筑的整体水平,是具备技术发展意义的。BIM技术亦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通过计算机三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危机,如何进行有效的固碳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和可持续的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将生物质残余物转化为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可同时实现碳封存、废物管理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有效途径。但在我国,每年大量产生的农林业生物质残余物却被随意和无序地处置,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加剧了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因此,将生物质残余物热解制备生物炭被视为是一
一、前言: 随着电子、电器工业的高速发展,电镀工厂中镀银的任务不断增加,由于银价的提高,银源又紧张,所以在镀银过程中对银进行回收利用是有较大意义的,而当前工厂中缺乏较系统的回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笔者对氰化镀银工艺各环节银的回收方法试驗,介绍氰化镀银过程中银的回收利用的原理及方法. 二、回收原理及方法: 在生产中银的回收主要环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下面分别介绍这四个方面回收中的一些原理及
期刊
铝合金和先进高强度钢的应用是增强车身结构强度和实现汽车减重的有效途径。然而,与传统软钢相比,高强轻质薄板在断裂前颈缩很小,甚至几乎不发生颈缩。因此,以颈缩失稳或局部厚度减薄为基础的成形极限图难以可靠地预测铝合金和先进高强度钢的断裂行为。本课题受“高性能超高强汽车用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FB0304400)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9XD1401900)的资
涡激振动是工程领域内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流体流经弹性支承圆柱体时,流动分离和漩涡脱落使圆柱体承受周期性流体动力作用。该脉动流体力将引发圆柱体的周期性振动,而规律性的振动又会影响尾流的泻涡发放形态。这种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被称为“涡激振动”现象。在海洋工程中,涡激振动的产生往往会导致海洋立管疲劳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通过基于特征线
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材料,能在膨胀状态下保留大量的水或者生物流体,在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由于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日用化工等各个领域。然而水凝胶低的力学性能限制了其应用。基于PVA分子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化应用,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首先对PVA进行蒽接枝改性,在聚合物链上引入疏水基团,得到一种两亲性分子。本文
近年来,传统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的质量浓度逐年下降,但对臭氧的控制不容乐观,以PM2.5和O3为特征污染物的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问题频发。有效控制作为PM2.5及O3形成重要前体物之一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改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本研究以某超大城市典型VOCs污染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排放源测试(餐饮源和道路移动源)和文献调研,构建综合的VOCs污染源成分谱数据库;然后利用最大增
常规弹药战斗部爆炸破片是典型的高机动微小目标,战斗部爆炸后其破片速度迅速衰减,分布范围大概在100m/s至3000m/s之间,它们的大小尺寸通常在直径6mm之内,容易造成雷达回波散射截面积的闪烁变化。另外,由于破片目标具有高速和机动性的特点,在信号传输周期中的频谱会引起距离偏移和多普勒频率偏移。针对以上常规弹药战斗部爆炸破片探测的难点,本文开展了基于连续波雷达的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技术上主要克服了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单结O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超过16%,这主要归功于具有光电转化特性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特别是非富勒烯受体类材料的崛起。与富勒烯受体相比,非富勒烯受体(NFAs)分子由于结构多样化,从而更容易调节能级与吸光范围。其中,吸光范围处于近红外区(780–1200nm)的半导体材料尤其值得关注。基于这类材料制备的太阳能器件吸收红外光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