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据报道美国约有1.9%的术后患者发生SSI,欧洲SSI居医院获得性感染第二位,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可能更高。手术部位出现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手术部位感染位居我国医院感染前三位,其中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研究显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58.04%,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8.22%,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3.74%。感染伴随着临床抗生素的过度应用,耐药病原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疗效欠佳。研究显示,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对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普遍产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8%;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87%;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达80%。甚至出现了广泛耐药的细菌以及超级细菌,对人类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抗生素与消毒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虽然其抑菌、杀菌机制不同,但相关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消毒剂与抗生素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后,会对同样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并且对低浓度的消毒剂也会产生交叉耐药。另外,当细菌对低浓度消毒剂产生耐药后,其同样也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不易产生细菌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中草药的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受到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二科创制的清热解毒燥湿方,由大黄、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地丁、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组成,在临床使用20余年,用于预防足部手术感染及治疗丹毒、足癣等均有良好疗效。组成药物中大黄、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具有抗菌活性,常互相配合使用,在低浓度时可抑菌,高浓度时则杀菌。大黄、黄连和黄柏均具有较广泛的抑菌谱,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苦参提取液中的生物碱能降低细菌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而起到抑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效力与浓度正相关。白鲜皮、蛇床子的醇提成分具有杀菌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地肤子醇提、煎煮、浸渍三种提取方法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立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均有抗菌作用,且浸渍法抑菌作用最优。研究显示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复方对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干预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因此,中药在临床抗菌应用中前景广阔。目前,对该方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仍然空缺,对临床使用的有效浓度,用药时间缺少科学数据,影响了该方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应用。目的了解足部细菌菌谱分布情况,分析足部病原菌的种类特点。观察足外洗一号方对足部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对科室住院患者足部的细菌进行采样,分析患者足部常见细菌菌谱分布情况;针对细菌菌群特点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6种致病菌为实验菌株。按照清热解毒燥湿方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制作出1g粉末相当于原药4.37g中药干粉及药物浓度为1g/ml的中药水煎液。分别制备六种细菌的0.5麦氏浊度菌悬液,将菌悬液稀释至105CFU/mL后,与倍比稀释的中药干粉混悬液及中药水煎液充分振荡混匀,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抑菌效果,获得中药干粉及中药水煎液对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对比分析相同浓度下不同剂型中药对同一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1.患者足部细菌采样结果本次实验共分离菌株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65.22%,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30.43%,大肠埃希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真菌占4.35%,白色念珠菌1株。2.复方中药干粉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始终无细菌生长,说明整个实验过程无细菌交叉污染,不同细菌对中药的敏感性不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来自临床标本采集,菌株经微生物鉴定仪进行了鉴定,此菌株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中药敏感性最高;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对中药敏感性最低。中药复方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下:中药对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白色念珠菌(ATCC14053)无抑菌作用,中药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MIC值为0.125g/ml,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 MIC 值为 0.03125g/ml,中药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的MIC值为0.03125g/ml。3.复方中药不同剂型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实验通过选取对复方中药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对比不同浓度下的复方中药干粉和水煎液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相同浓度的复方中药干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抑制效果均优于复方中药水煎液。结论本实验研究的清热解毒燥湿方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中药浓度成正比;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但其抑菌效果同样与中药浓度呈正比。因此临床运用中药时应注意药物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清热解毒燥湿方干粉混悬液和水煎液体外抑菌效果显示,其不同剂型的抑菌效果不同,开发时应注意剂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