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跑历史悠久,古时候称之为“场地跑”,它是人类历史上开展最早的一项田径运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6年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唯一进行的竞技项目就是短跑。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男子短跑被列为比赛项目,设100米及400米跑两项,标志着现代短跑运动的正式确立。第二届奥运会上增设了200米跑项目。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女子短跑也被正式列入。最初的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采取任意的姿势起跑,现在盛行的“蹲踞式”起跑姿势是1887年出现的,1927年出现了起跑器。随着短跑技术和运动器材的发展,比赛成绩随之迅速提高。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首次规定选手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并使用助跑器,还划分了跑道,一套较为健全的比赛规则被确立下来。近年来,国际田联再次对比赛规则作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短跑比赛的激烈度和观赏性。 竞技田径运动项目中100M跑比赛时间短,竞争激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全运会是我国最高水平的体育竞赛,其水平代表了当前中国田径运动最高的发展水平。 途中跑是短跑项目中距离最长,强度最大,发挥进展最快的段落,是起跑,疾跑后的一段路程,其任务是继续发展和保持较长距离的最大速度。途中跑技术是决定100M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提高100m途中跑技术更值得我们重视,为了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女子100m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现状。 通过研究也得到些有价值的结论,如: 1.全运会组运动员与奥运会组运动员相比年龄偏小,呈显著性差异。(P<0.05) 2.全运会组运动员与奥运组运动员相比身高无差异。 3.全运会组运动员的体重较轻,肌肉力量的发展程度与奥运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全运会组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偏小,其肌肉质量和肌力与奥运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她们的体型均属于瘦长型。 5.全运会组的步长、步频均低于奥运组,并且她们左右脚步长、步频存在较大差异。 6.全运会七名运动员左右腿腾空、缓冲、蹬伸时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运动员左右腿技术不协调,左右腿部力量不一致;七名运动员着地缓冲时间均较长,她们下肢力量相对较弱。 7.全运会七名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均不高,重心波动较大,缓冲技术较差,但是从着地缓冲到垂直支撑瞬间,她们的身体重心速度呈上升趋势,因此七名运动员着地缓冲技术掌握较好,缓冲过程中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较小。 8.全运会七名运动员左右腿力量存在较大差异。 9.全运会七名运动员膝关节运动幅度不大,下肢力量较弱。 10.全运会运动员在蹬伸时,送髋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步长的发挥。 11.全运会七名运动员基本属于同一水平,她们的蹬离力量较小,腿部力量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