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优良鱼类品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六大主食之一。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Cu、Fe元素对罗非鱼幼鱼的生长、生理机能及在各组织中的沉积情况。为罗非鱼生产中铜、铁的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更好的养殖效果,同时也为罗非鱼健康养殖及食品安全提供辅助基础。
1.饲料Cu对罗非鱼幼鱼的影响
本研究以奥尼罗非鱼幼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为研究对象,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Cu2SO4·5H20,补充量分别按照以Cu计算0、4、16、64、256、1024mg/kg,6个浓度梯度设计,研究微量元素Cu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对组织器官中微量元素Cu、Fe、Zn含量的性影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Cu对罗非鱼幼鱼的存活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罗非鱼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均不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Cu水平的增加,饲料系数呈现出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且饲料系数在饲料Cu添加量为4mg/kg(饲料Cu总量为12.9mg/kg)时达到最小值,为(1.048土0.183)。2~6组的铜蓝蛋白随着饲料中Cu的增加而升高,最大值为4组(20.76士4.94)。除第6组外各溶菌酶活力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Cu添加256mg/kg时,ALT和AST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中T-SOD含量1~5组无显著差异,CuZn-SOD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肝脏中T-SOD和CuZn-SOD均无显著差异(P>0.05),含量最多的仍为添加Cu4mg/kg组,为(54.97士9.65)U/mgprot和(44.77+9.20)U/mgprot。Cu的主要积累器官为肝脏和肠,蓄积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Cu对Fe、Zn在肌肉、肝脏、脊柱及肠中的吸收、蓄积有先抑制而后促进的效果。综合各项指标可以推断对于本实验的基础饲料中Cu的适宜添加量为4mg/kgo
2.饲料Fe对罗非鱼幼鱼的影响
试验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Fe元素,对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生理机能及组织器官中微量元素Cu、Fe、Zn含量的阶段性影响。本试验通过在日粮中添加FeS04·10H20,补充量分别按照以Fe计算O、20、40、80、160、320mg/kg,6个浓度梯度设计,以奥尼罗非鱼幼鱼为试验对象,经过60d养殖试验,其结果显示Fe主要贮存在脾脏中。各试验组的奥尼罗非鱼成活率(96.11%-98.89%)无显著差异(P>O.05)。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增重率为第6组(1968.74±224.62)%,其次为第3组(1919.28±475.42)%。饲料系数最低的为第2组(1.16±0.15)%。HP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O.05),含量最高的为第3组(92.35±9.51)g/L。溶菌酶第1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为(43.46±2.36)μg/ml。ALT呈上升趋势,第5组最高为(83.33士4.93)U/L。ASL第4组含量最高(823.00士113.05)U/L。血清中T-SOD含量最高的为第4组,肝脏中含量最高的为第5组。肝脏中Fe的含量呈线性变化,且Fe的添加量对于肝脏中Cu含量的影响呈抛物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