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制度又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是证券市场中重要的交易制度之一。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卖空交易目的渐趋多样化,融资融券制度已经成为基础交易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融资融券交易通过改变股票供求弹性来实现其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合理地确定股票价格。因此,融资融券交易的推出能从客观上形成一种“价格发现”机制,使得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接近实际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我国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一直以来不能做空只能做多的“单边市”格局。本文以我国沪深交易所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股票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价格发现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框架等内容。第二章回顾了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的影响机制,总结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融资融券业务研究的情况和不足之处。论文第三章将融资融券业务的模式分为美国、日本、台湾三种,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结了不同证券市场环境下融资融券业务模式的不同之处。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选取参与融资融券业务83支股票作为研究对象,以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时间作为分水岭,截取相同的样本空间,应用格兰杰的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金融时间序列的特征,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检验。本文参照沪深300指数的构造公式和方法,构建出83支股票的价格指数与成交额作为模型的变量,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最终发现,成交额变化早于价格指数的变化,而且是引起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而在融资融券制度推出之后,价格指数对于成交额变化带来的冲击反应速度变快,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的价格水平,因此证实了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也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最后,根据目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现状,参照发达国家融资融券业务的经验,依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提出了完善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