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养殖和猪肉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生猪养殖是国内最大的畜牧养殖产业,也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产业之一。猪肉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肉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市场需求表现出一定的刚性,需求弹性较小。加之猪肉市场能从国际市场得到进出口调节的额度较小,这使得国内生猪养殖产业和猪肉市场自身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第三章对近年来的猪肉价格波动风险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出现一定的周期性。在考察的时段内,猪肉价格波动的短周期约为25周左右,而长周期为175周(约3-4年)。综合各种分析方法,本文将生猪产业市场化改革之后的1989到2009年猪肉价格波动考察区间划分为1990年以前、1990-1994、1995-1999、2000-2004、2005-2009五个阶段。猪肉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影响因素较为繁杂。本文第四章对我国猪肉市场价格风险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农户散养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与生猪产业深度市场化要求不匹配,同时相关的加工流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变动的生产成本及养殖收益、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政府调控政策及宏观形势影响合力导致了我国猪肉生产波动和价格风险。第五章论述了在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对生猪养殖产业的管理体系经历了逐步建立并完善的过程,并形成了以流通环节为重点,以生猪屠宰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经历了2007年猪肉价格波动风险之后,政府开始着力建设猪肉市场价格调控体系,并从生产养殖者补贴,农业保险,建立价格预警预案和猪肉储备调节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和市场调控体系的建立,猪肉市场运行特点出现了一定变化。本文通过ARCH类模型验证显示猪肉市场自身的稳定性增加,市场发展趋向成熟。第六章回顾和总结国外对于农产品调控政策的经验,得出包括从市场源头调整农业生产,保障农户收益,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以及不断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质量与安全监控,发展完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交易方式等众多有益借鉴。在前述分析结论基础之上,本文第七章提出了完善我国猪肉市场价格风险调控机制的诸多建议包括保护和利用农户散养、因势利导扶持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转换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猪肉加工流通相关产业体系,完善政府对于农业风险保障和疫病防控的服务职能,建立完善市场储备调节能力、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加快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资讯服务体系,推进我国生猪期货市场等现代化流通交易方式建设等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