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6年,湖北省属高校达到27所,学生数十万人。每年都有大量湖北籍大学生从省属高校毕业到外省就业。研究省属高校湖北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状况,对于找寻省属高校湖北籍毕业生在地域上的就业趋势和特点、合理的评价和测算这种转移的价值、梳理高等教育在区域间的分工情况、正视湖北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对其他地区的贡献、分析省属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竞争力、做好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湖北籍省属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设计了跨区域流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压力3大板块3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在省属27所高校2011年至2015年毕业在湖北省以外地区(不含港、澳、台)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含读研和出国深造)中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11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运用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属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属高校湖北籍大学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在地域上向东部地区流动的倾向非常明显,流向东部的约占78%,流向中部的约占13%,流向西部的仅占不到9%。在一线城市就业成为了这些毕业生最主要的选择,统计显示,就业流向上,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占53.68%,在二线城市就业的占29.41%,在三线城市就业的占16.91%。在私营企业单位就业的占61.14%。不同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的地域流动上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生源地经济发达情况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向影响显著。起薪上,在一线城市就业的省属高校湖北省籍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要高于当地平均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起薪要高于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理工科毕业生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文科类毕业生;男性毕业生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女性毕业生。是否具有党员身份、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毕业生的收入有影响。就业后的压力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感到存在各种困难,大都面临着经济、情感、住房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感受到了住房带来的压力,但是男性和女性差异不大;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住房带来的压力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且一线城市中的男性毕业生感受到的住房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毕业生存在情感压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建议加强省属高校湖北籍在校生的就业指导,促进其做好心理准备,增强跨区域就业幸福感。在不同地区成立湖北商会等机构,帮助跨区域就业湖北籍毕业生改善生活、工作状态。加快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环境,吸引更多湖北籍毕业生在本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