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CT融合成像探测骶髂关节及骶外侧动脉背侧支血流参数在骶髂关节炎的初步应用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anchem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声/CT融合成像技术探测骶髂关节的研究目的:应用超声/CT融合成像技术,对人体骨盆后壁进行融合成像超声探测,总结以骶髂关节为重点的骨盆后壁声像图特点,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超声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基础。方法:选取50例拟诊强直性脊柱炎而行骶髂关节CT平扫患者,将患者CT数据导入超声诊断仪,使用超声仪自带的磁导航软件,通过点-面图像配准法,将CT数据与实时超声扫查图像进行融合显示,对骨盆后壁进行完整的横断面超声扫查。总结骶髂关节融合成像的操作要点及用时,并以CT影像为标准,确定骨盆后壁不同断面的超声断层解剖。结果:50例受试者融合成像全部获得成功,图像融合用时2-8分钟,平均(4.0±0.6)分钟。超声声像图可以显示骨盆后壁骶骨、髂骨、骶髂关节、骶后孔等主要解剖结构,骶骨、髂骨等骨性结构呈强回声,后方伴浑浊声影;骶髂关节、骶后孔为低回声。根据超声扫查横断面经过的主要结构不同,骨盆后壁声像图可分为两大类型,经骶后孔水平横断面和经骶后孔间水平横断面,前者声像图中可见两个低回声孔隙,分别代表骶后孔和骶髂关节,骶后孔位于内侧,骶髂关节位于外侧;后者声像图中仅见一个低回声孔隙,代表骶髂关节。骶髂关节主要位于第一骶后孔至第二骶后孔之间的水平,部分患者在第三骶后孔水平仍可见骶髂关节。结论:应用超声/CT融合成像,可以成功地对骨盆后壁进行超声探测,CT图像有助于超声识别骨性结构。骶髂关节、骶后孔的位置及声像图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超声探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第二部分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探测研究第一节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尸体解剖,证实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为骶髂关节区域的供血动脉,为超声探测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血流参数在评价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具成年尸体共12侧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为研究对象,进行双侧骶骨后区的解剖,分离该血管及其分支,记录该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结果:1.骶外侧动脉的起点及支数12侧骶外侧动脉中,7侧起始于髂内动脉,3侧起始于臀下动脉,2侧起始于臀上动脉。每侧骶外侧动脉有1-3支,以2支多见,共8侧。2.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走行及主要分支骶外侧动脉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进入第一骶前孔,为第一背侧支,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多数(11侧)发出三个分支,一个分支紧贴骶骨背面向外侧走行,进入骶骨外侧滋养孔,向骶骨外侧即骶髂关节的骶骨面供血(骶骨支);第二个分支走向浅部肌层(肌支);第三个分支向内侧脊柱走行,进入椎体内(脊柱支)。有一侧的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发出两个分支,分别为骶骨支和脊柱支。3.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管径平均值为(1.46±0.15)mm。结论: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起于骶外侧动脉上支,走行经过第一骶孔,出骶后孔后发出分支,其中一支为骶骨外侧供血。第二节多普勒超声探测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目的:总结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多普勒超声探测方法学,探讨其血流参数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确诊的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多普勒超声对每个受检者双侧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进行探测,观察指标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预实验阶段,由两位超声科医师对30例志愿者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其测量值的可重复性。比较正常人不同性别和左右侧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比较正常人和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组成和体重指数等均没有统计学差异。除1例肥胖患者外,其他受检者双侧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均被多普勒超声成功探测。灰阶声像图无法直接显示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根据解剖结果,以横切面声像图中低回声的第一骶后孔作为该血管的定位标志。预实验中,两位医师对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血流动力学测值的组内相关系数位于0.80-0.88区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较好。正常人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PSV均值为(29.3±4.1)cm/s;EDV均值为(5.3±1.1)cm/s;RI均值为0.82±0.04;PI均值为2.94±0.65。正常人男、女性间的PSV、EDV、RI和PI分别为(30.01±4.77)cm/s、(5.16±1.02)cm/s、0.83±0.03、3.01±0.71和(28.56±5.50)cm/s、(5.41±1.11)cm/s、0.81±0.03、2.87±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人左右两侧间的PSV、EDV、RI和PI分别为(30.04±6.04)cm/s、(5.34±1.33)cm/s、0.82±0.05、2.85±0.68和(28.52±5.18)cm/s、(5.18±1.05)cm/s、0.82±0.03、3.03±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PSV分别为(26.5±8.8)cm/s和(29.3±4.1)cm/s,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和对照组的EDV、RI、PI分别为(9.8±3.5)cm/s、0.63±0.11、1.22±0.46和(5.3±1.1)cm/s、0.82±0.04、2.94±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在第一骶后孔处对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进行探测。在正常人群,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呈高阻血流频谱,骶髂关节炎患者该血管的RI和PI均明显减低,探测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血流参数有助于疾病诊断。第三部分多普勒超声探测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在骶髂关节炎治疗随访中的价值目的:分析活动期骶髂关节炎患者在益赛普治疗前后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的血流参数变化,探讨超声探测该血管在骶髂关节炎治疗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分类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确诊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即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4。入组患者经益赛普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用多普勒超声探测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血流参数(PSV、EDV、RI、PI),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ASDAI、Bath AS疾病功能指数(BASFI)、Bath AS疾病测量指数(BASMI)、夜间背痛、总体背痛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入组5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平均(28.4±8.7)岁,病程平均(4.8±4.1)年,体重指数平均(22.1±5.2)kg/m~2。HLA-B 27阳性46例,占比92%,ESR升高者47例,平均(45.2±32.6)mm/h,CRP升高者49例,平均(26.5±18.4)mg/l。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12周益赛普治疗。治疗后患者的PSV、EDV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RI、PI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BASDAI、BASFI、BASMI、夜间背痛、总体背痛评分、晨僵时间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ESR、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RI的差值与BASDAI的差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P=0.02),PI的差值与BASDAI的差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P=0.02)。结论:1、益赛普治疗12周后,活动期AS患者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RI、PI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可作为益赛普疗效的参考指标。2、益赛普治疗12周后,骶外侧动脉第一背侧支RI和PI的变化与BASDAI的变化呈负相关。3、益赛普治疗活动期AS患者疗效好,安全性好。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三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论及3x+1问题整体性质的三个方面:(1)利用柯拉茨函数的反函数,构造了全体C数列复杂的树状结构;(2)借助奇数的划分,提供了相邻两奇数增幅的分布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不恰当运用,会造成现代信息技术下的&#39;注入式&#39;教学。教师应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彰
在线专家答疑系统是随着Web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文章以Web Services的立场,对现有的答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答疑系统改进和重新构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