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将胰腺肿瘤主要分为以下八类:浆液性囊性肿瘤、粘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导管腺癌、腺泡细胞癌和转移癌。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通常又将前5类肿瘤列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后3种列为典型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胰腺肿瘤性疾病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其中胰腺囊性肿瘤尤为明显。胰体尾部的肿瘤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50%;对于该部分病例,大都需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研究目的1、建立北京协和医院胰体尾切除病例电子数据库,实现病例统一管理和随访。2、研究比较微创与开腹胰体尾切除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短期并发症。3、研究胰体尾切除中脾脏保留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以及脾脏保留的影响因素。4、研究胰体尾切除术后远期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5、研究胰体尾部导管腺癌手术方式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北京协和医院胰体尾切除病例的电子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上述五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意向性(ITT)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尽可能降低选择偏倚和术中组间中转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胰体尾切除术后新发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拟合胰体尾术后糖尿病综合风险评分公式;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胰体尾部导管腺癌病例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北京协和医院胰体尾切除病例电子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统一平台;胰体尾切除病例中,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占65%,导管腺癌等恶性肿瘤占35%;最常见的5种病理类型为导管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粘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2、对于胰体尾切除术,微创手术较开腹具有手术出血少、术中输血比例低、术后恢复进食早和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可减少手术创伤、加速病人术后康复;BMI高和肿瘤直径偏大是微创手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3、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中输血比例明显小于联合脾脏切除组;但二者在术后短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肿瘤直径3cm可作为脾脏血管保留的独立预测因素。4、年龄、BMI、手术出血量、是否保留脾脏、肿瘤部位和切除胰腺总长度为胰体尾切除术后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在大型队列研究中证实胰体尾切除中保留脾脏有利于降低病人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首次建立糖尿病风险评分公式可较好地预测胰体尾切除后糖尿病的发生。5、根治性顺行模块胰体尾加脾切除术可提高胰体尾导管腺癌的手术切缘阴性率,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局部复发率,并且显著延长病人的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与开腹胰体尾癌切除术相比,微创手术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但并未降低其肿瘤切除的安全性。研究结论电子病例数据库的建立可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统一规范的平台;微创技术可促进胰体尾切除病人的快速恢复,但并未降低胰体尾导管腺癌的肿瘤切除安全性;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中保留脾脏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新发糖尿病风险;糖尿病风险评分公式可较好地预测胰体尾切除后糖尿病的发生;根治性顺行模块胰体尾加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可降低胰体尾癌的局部复发率,并显著延长病人的总体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