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产品、流程等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极大推动了金融创新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相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进程时间较短,缺少相关发展经验,且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监管,法律条例不够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削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其产生的影响挑战和质疑了货币政策有关理论。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整体研究思路:互联网金融背景及现状-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总结建议。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即互联网覆盖率和应用情况,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详细梳理互联网金融各个业态的运营模式及发展现状。其次在理论上运用费雪交易方程式和货币需求理论,在此基础上用数理推导进行研究,结合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的特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货币渠道传导机制的影响,其中还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降低金融理财的门槛、降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及整体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加强利率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互联网金融削弱了信贷传导渠道的效果以及与调控目标的相关性,加强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降低对社会信用的控制能力,拉长了信贷链条,提高传统金融机构对利率的敏感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分析结果,实证上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VAR模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标分别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角度选取:货币供应量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同时,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相关因素的影响,即货币乘数、货币平均流通速度、货币需求量。互联网金融选取指标是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第三方支付代理变量(第三支付交易规模与狭义货币供应量之比)、天弘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此外,在稳健性检验中,选取变量是互联网指数交易规模。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都产生扩张效应,降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稳定性,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目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降低;对于利率,长短期内都起到正向效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检验结果可靠性,引入互联网金融指数成交额这一变量对模型做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述一致。最后根据本文所得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重新审视和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信贷渠道、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期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增强货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行业乱象能够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