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发展是靠城镇带动的,城镇是经济要素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的核心辐射源。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通过城镇化,从农民变为市民。在改变身份的同时,他们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覆盖包括城乡在内的所有居民,人们享受到了一样的民生待遇。城镇化已经成为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城市总量缺乏和城镇化水平过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深入剖析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广大民族地区创造性地设计和实践了许多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方法和措施。基于此,本论文将目光聚焦在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上,科学选择样本,以巴东“一县双城”和龙山来凤“跨省融城”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广大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同质,市场割裂,规划相悖,交通阻却等因素制约了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间差距现实存在。通过评价判定,深入分析两种模式的构建动力、发展机制和运行规律,剖析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的条件、基础和关键点,提出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战略框架,理性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归结出成功的经验,提出城镇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研究认为,行政区划界限割裂了经济区,阻碍了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建立经济区,加快通道建设,贯通经济发展断裂点,走带状联接型和中心辐射型模式是破解民族地区城镇化“慢疾”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