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关系的演进及其发展前景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权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议题,联合国作为国际上参与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履行人权保护职能的核心。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人权系统的支柱,是其履行保护和促进人权职责的主要机构,也是最重要的机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波折起伏的实践历程。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人权委员会的成立与改革及人权理事会的设立。第三部分则详细探讨了中国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从1949年至1971年,中国与人权委员会关系的断裂:体系外的新中国;从1971年至1989年,中国与人权委员会关系的重启:体系内的旁观与学习者;从1989年至2006年,中国与人权委员会关系的发展:积极应对者;从2006年至今,中国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系进程的转变:积极参与和建设者。论文第四部分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参与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转变人权理念、参与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原因。原因分为中国自身转变动因和外部环境影响两方面:影响中国转变自身人权理念和行为的出发点包括构建积极身份和追求国家声誉;外部环境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利益与社会化影响。最后,论文在总结中国与联合国人权机制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与人权理事会关系的发展前景。中国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的关系演进历程,反映出中国自身对人权态度的变迁。人权作为联合国事务三大支柱之一,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人权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人权规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推动全球人权尊重与保护。
其他文献
专利制度在我国已运行二十年,它促进了我国的科技创新、文化发展和市场繁荣。拥有专利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取得企业竞争制高点的观点已被世人所认知。随着我国企业对专利认识的
贫困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反贫困一直是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对保险合同中的疑义条款,传统保险法确立了不利解释原则,即当合同条款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时,要选择不利于保险人的那种解释。不利解释原则成为保险合同法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由农村流入城市被雇佣从事非农工作,同时因现行户籍制度而具有农村户口的特殊群体。该群体是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由特定社会制度构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民事诉讼全过程。由于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彻始终性,就决定了其自然要涉足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关系这一基本范畴,并对二者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