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污染环境下大气多元成核及PM2.5形成机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gerfdgcvbrrgf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工业、农业、建筑、民生等领域的一次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 μm的微细颗粒物)排放受到了全面严格的环保监控。二次PM2.5与次生PM2.5成为了复合污染环境下大气“霾”污染的治理瓶颈。二次PM2.5是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由SO2、NOx、NH3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等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结合形成的微细颗粒物。其结合机制属于典型的新粒子形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过程。成核是NPF的起点和关键,但传统H2SO4-H2O二元成核和H2SO4-H2O-NH3三元成核理论无法解释具有多污染源和高污染物浓度的“复合”大气中污染物非线性耦合造成的PM2.5快速形成现象。因此,本文创建了H2SO4-HNO3-NH3-VOCs 多元耦合成核数理模型(Multicomponent Kinetic Model,MKM),模拟展现了实验难以直接观测的纳米尺度下的NPF成核动态过程,揭示了复合污染环境下大气多元成核机制。针对多元成核与二次PM2.5形成动力学过程,鉴别了多种前体物的角色与作用机制,解析了 NH3和VOCs对NPF成核速率的定量影响规律,阐明了细菌等有害成分参与大气成核过程的作用特征,揭示了多种典型污染物与PM2.5形成的关联关系:基于能量最小原理,提出和验证了 PM2.5的电中性特征,发现带正电荷的NH4+是保持PM2.5电荷平衡的关键,并定量计算了氨对NPF的强化作用;利用图论和蒙特卡洛法,重构了 PM2.5疏松和随机的微观形态,发现具有大分子结构的VOCs是保持PM2.5结构疏松的关键,并定量计算了不同分子结构特征(环状、链状和枝权状)的VOCs在NPF中“桥架”作用的大小;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发现氢键作用是细菌分子和PM2.5前体物分子结合的内在驱动,定量计算了不同细菌参与NPF成核的潜力。针对NOx和SO2治理中凸显的次生PM2.5污染问题,揭示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和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工艺中潜在的一次PM2.5产生和排放机制,并阐明了典型脱硫脱硝过程中微细颗粒生成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为实现复合大气污染环境下PM2.5的高效防治,建议将氨和VOCs纳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体系,减少二次PM2.5形成;同时设置合理的NOx和SO2减排目标与参数,以防SCR脱硝和WFGD脱硫过程造成次生PM2.5污染。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汉语感兴趣的留学生日益增加。中国高校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然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还应包括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补
[目的]探讨在脊柱疾病诊断性穿刺中使用负压活检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的椎体活检病例,共52例,男性24例,女性28例,均为胸、腰背部疼痛,影
目的 了解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移民慢性病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
为了解决三软煤层、沿空掘巷、长走向巷道掘进施工期间遇到的高温治理、沿空掘巷支护、安全供电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冰冷辐射综合降温技术来治理高温危害;根据
采用不规则布点方式,实测了神东矿区预采区、呆动区、采空区地表下10,20,40cm土壤体积含水百分率,利用Voronoi插值法计算了区域平均含水率。研究表明,采矿影响下神东矿区区域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运动行为,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运动行为进行解释,同时分析计划、过去运动行为、自我效能对结直肠癌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区域建设了大批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其中,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已成为我国西部山区交通运输系统的肯綮和枢纽。近期拟建和在建的连续刚构桥结构在跨度
以自行研制的GWG200(C)型光栅位移传感器为基础,建立一套新的顶板离层及围岩变形实时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与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地面监测和现场遥控监测;系统采用总线布置,可实现多条巷道的实时自动监测;该系统拓展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功能,节省了线路布设成本。利用该系统在店坪矿的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顶板进行工业性试验,监测结果能实时准确地反映离层与变形情况,为巷道顶板进行监测监控、实
针对国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投产后,再热汽温设计值620℃(机侧)目标较难实现的现状,从机组设计、工程质量管控和运行优化调整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优化和完善,在机组投入商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