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替罪羊机制是法国人类学家、文论家、思想家RenéGirard(勒内·吉拉尔)提出的理论,指杀死一只替罪羊换取集体内部和平的方式。他在综合研究了历史文献、小说、诗歌以及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现替罪羊机制,并且作出推论,认为:人类就从对‘替罪羊机制’的无数次重复中诞生,这种机制的痕迹普遍地存在于那些神话之中、存在于那些宗教的祭祀仪式中、存在于那些最古老的民间节日之中、甚至也存在于戏剧之中。吉拉尔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审视文学文本,创造性地发现了替罪羊机制在文学文本中的广泛应用,将含有替罪羊机制的文本称为迫害文本,并梳理出了迫害文本的四类范式:危机范式;罪状指控;异常标记;暴力本身。以替罪羊是否二次转化(神圣化替罪羊)为分类依据,将迫害文本分为一般性的迫害文本与神话文本,在吉拉尔看来,神话本身就是一种迫害文本,为文本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目前,该理论在中国文学领域内的关注度较低,除对吉拉尔本人思想的研究,如丁文静的《基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探析》,冯寿农的《勒内·吉拉尔的圣经新解》、《勒内·吉拉尔对俄狄浦斯神话的新解》、《勒内·吉拉尔神话观评析兼论<西游记>的替罪羊机制》,陶艳柯的《基拉尔“模仿欲望”概念的回溯及辨析》外,用替罪羊机制研究中国文学文本的只有寥寥几篇,而且文中只对《西游记》、《淮南子》、《三国演义》、《白鹿原》等文本进行了较为浅显的分析。本人通过对中国文学中神话、小说的阅读,发现替罪羊机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根据吉拉尔的观点,神话是一种特殊的迫害文本,在神话中替罪羊会进行二次转化。但吉拉尔所研究的西方神话与我国神话差异较大,根据本人对理论以及文本的研究,发现吉拉尔所强调的是一种神话思维以及民间立场。中国文学文本中的迫害文本都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但替罪羊不会在所有的中国文学的迫害文本中全部转化。因此,替罪羊机制在中国文学的沃土上展现出其与在西方文学文本中不同的一面,这也构成了替罪羊机制在中国文学文本中的特殊性——替罪羊只会在不以人为对象的迫害文本中发生二次转化(神圣化),在以人为对象的迫害文本中发生一次转化(驱逐或死亡)。本文分四章研究替罪羊机制视域下的中国文学文本。第一章介绍勒内·吉拉尔关于替罪羊机制的理论,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介绍替罪羊机制的概念即杀死一只替罪羊换取集体安宁,第二节介绍替罪羊机制与文学的关系——含有替罪羊机制的文学文本被称为迫害文本,迫害文本是替罪羊机制与文学的纽带。第三节介绍替罪羊的神圣化以及诗化处理。神圣化是将杀死的替罪羊神化为神灵完成二次转化的过程,诗化处理是指集体杀死替罪羊后为掩盖罪行或淡化暴力痕迹而进行的美化处理。第二章研究在中国文学文本中的替罪羊典型,包括内边缘型与外边缘型以及失效的替罪羊类型。分别以《白鹿原》中的田小娥、《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与《爸爸爸》中的丙崽为例,并由失效型替罪羊丙崽引申探讨替罪羊机制失效后替罪羊与集体的命运走向,即替罪羊仍然无法摆脱死亡或被集体遗弃的命运,集体则会通过追忆的方式寻找共同的文化信仰重新团结一致。本章通过小说情节对替罪羊机制进行反向探讨,实现文本与理论之间的互动。第三章研究中国文学文本中的迫害文本。中国文学文本中的迫害文本具有神话思维与民间立场的特点,区别在于内容指向人间还是非人间,本章以神魔小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为例进行研究。第四章研究中国文学文本中替罪羊机制的特殊性——替罪羊只会在不以人为对象的迫害文本中完成二次转化即神圣化,在以人为对象的迫害文本中替罪羊只会发生一次转化即死亡或驱逐。结语部分,将从替罪羊机制在文学中的作用引申至人类学的高度,从人类社会构建及运行的角度理解替罪羊机制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尝试寻找化解暴力迫害,令替罪羊悲剧不再重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