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竞赛。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座又一座城市以其崭新的面貌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之强大”的语言……然而,“比较”决不仅仅是个单向度的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把“比较”转向国外那些经过历史岁月洗礼却光彩不减的魅力城市时,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差距:城市化进程是加速了,但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城市社会是发生了变化,但缺少长期规划;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是改善了,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乏;城市的面貌是变新了,但却更相同了;城市目前的繁荣难掩持续发展将要面临的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不断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城市竞争力中核心竞争要素——城市文化的忽视,这一切都是城市文化缺失的表现。城市的发展要“量”更要“质”,要“强”更要“久”,也就是要可持续的繁荣强大,而城市文化恰恰是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问题的直接表现。因此,加强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迫在眉睫。论文以城市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向前发展。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前学术界对城市文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对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城市文化的定义、特性、功能、城市文化研究的几种视角以及基于生态学研究视角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要实现主流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平衡、开放性与特色性的平衡、历史延续性和创新性的平衡以及城市人的升华。其中的“三个平衡和一个升华”是本文的重点,文章第二、三部分以此为依据进行论述。“三个平衡和一个升华”将城市文化形象的置于立体坐标系中,意为通过平衡一个城市历史与创新、开放与特色、主流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自身的城市文化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指导原则便是实现一个城市人的升华。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对其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们分别是城市形象趋同;精神文化空乏,低俗文化抬头;城市文化定位单一、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原因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分别是全球化的影响、对文化产业的片面理解和过分热衷、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政绩评价机制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包括城市形象建设研究、文化产品供给研究以及城市特色文化定位路径探析。对策部分的介绍中渗透了“三个平衡和一个升华”的重要思想,以此为主线进行不同程度的展开。
其他文献
避雷网是将建筑物屋面上纵横敷设的避雷带组成网格。避雷带和避雷网一般无须计算保护范围,其网格尺寸大小按有关规范确定,对于防雷等级不同的建筑物,其要求也不同,避雷带(网)
中职物理是中职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加强中职物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并激发学生
第十章档案检索工具的一般原理名词解释重点掌握:1.档案检索工具;2.档号.一、档案检索工具的意义和作用(一)检索工具是打开档案宝库的钥匙.在开展利用工作时,要根据利用者的
内部控制建设对中小企业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实行。但现实中,由于中小企业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家层面上也没有出台适合中小企业特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以来都是开展各相关能源工作的重要支撑,然而近年资源环境的变化并不可观。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强烈,深部矿产资源准确预测显得格外重要。深部矿产
中国集体协商依靠"国家主导"模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道路。国家推动集体协商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推动劳资博弈,而是要把劳资双方都纳入到法律制度框架之内,使劳资
伴随着短缺经济向市场饱和的过剩经济的转变,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商业企业平均规模迅速扩大。对于在零售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门店零售企业,其经营活动特点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一再敦促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的主要顾虑。特别是最近几年,FDI逐渐向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知识产权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有助于养老服务政策的执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面临缺乏政策支持、缺乏民众支持和缺
尽管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项目管理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项目的失败率却依然居高不下,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以项目团队为主要关注对象的项目管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