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机器人稳定行走规划及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球陆地表面,有超过50%以上的面积为崎岖不平的山丘或沼泽,仅仅依靠轮式机械无法完全实现在这些自然环境中的移动。因此,设计和制造一个类似动物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步行的机器,一直以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仿生足式机器人的研究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四足机器人由于其既有超于二足机器人的平稳性又避免了六足机器人机构的冗余和复杂性,在工程探险、反恐防爆、军事侦察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及社会意义。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为足轮混合式四足机器人,其能很好的结合轮式机器人和足式机器人的优点,根据不同的环境变换轮式运动和足式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达到良好的运动灵活性和较高的移动速度的统一。论文主要针对两种运动形式中轮足锁定条件下的足式运动开展研究,在运动学分析、稳定性评价方法、步态规划、足力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寻求实用有效的设计方法。四足机器人具有时变的运动拓扑结构,论文首先针对机器人运动学特点及要求,提出了串并联结合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摆动腿及支撑腿的逆运动学进行了分析,解决了多足机器人无法建立整体运动学的问题。同时,为了准确的评定足式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论文采用支撑面压力中心至各足支撑点构成的多边型各边的最短距离来作为稳定性判定准则,并由此引出了重心最小稳定距离概念及相应的稳定裕度评定方法,讨论了干扰项、重心高度、支撑面姿态以及机器人质量等参数与稳定裕度的关系。在四足动物步态一般性描述框架下,根据不同的步态参数取值,结合机器人自身结构特点,论文规划了针对非平坦路面的间歇爬行步态和针对平坦路面的协调爬行步态,并对两种步态在稳定裕度、步行柔顺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最后对转弯步态和摆动足轨迹进行了规划,为机器人步态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非结构环境,为了保持四足移动机器人躯体的预定位姿,并实现摆动足从自由空间到约束空间的良好过渡,本文建立了四足移动机器人的整体受力模型和虚拟悬挂模型,采用承载能力最优的约束条件对机器人足力分配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基于足力补偿的机器人躯体位姿偏差修正算法。同时论文结合改进的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策略,实现了摆动足从摆动相到支撑相的良好过渡和期望的足力跟踪问题。由于基于足力的机器人控制策略避免了计算复杂的多足机器人多刚体动力学,因而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性。最后,研制了四足机器人嵌入式分级递阶多关节运动控制系统,针对关节负载非线性特性,嵌入式系统采用带自调整权函数的模糊控制规则,实现了良好的关节速度跟踪。控制系统的集成化为足式机器人的离线控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了关节速度位置跟踪测试、单足阻抗控制实验以及机器人在不同环境的间歇爬行步态、协调爬行步态行走实验,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
法律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法律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语言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生活中的“日常”语言有所不同,法律语言作为一种法律的载体有
高中化学在高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怎样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我们有新的教学理念,新时代的学生发展也需要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与我们
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在这两大
目的探讨自护理论在颅脑外伤患者压疮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自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整体护理预防压疮。自护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
论文针对目前工业上所采用的压力旋流喷嘴未能有效系列化的问题,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旋流喷嘴,并利用高速摄像系统和APV激光测试系统,对不同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求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作文
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动、静校正后的同一道集内子波的振幅和相位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地震叠加技术能明显提高资料的信噪比。而在实际
中国县级决策者主要对上级负责,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而非居民福利最大化,导致其财政决策偏向生产性支出。基于2067个县(市)2001—2005年财政经济数据的实证检验,为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