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电损伤后除自身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外,神经微循环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表明,电刺激周围神经时组织血流会发生变化[1、2],但周围神经电损伤后神经自身血流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不同电压损伤坐骨神经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血流量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电压电损伤后兔坐骨神经I型胶原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以初步了解电损伤后神经血流量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神经电损伤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神经损伤,其特点是神经连续性存在可是神经内结构受损,包括雪旺氏细胞。这就给神经电损伤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其它类型损伤的先决条件。研究发现雪旺氏细胞在低电压损伤坐骨神经后大量增殖,雪旺氏细胞的DNA合成能力无明显损伤,随着损伤电压幅度的增大,出现雪旺氏细胞的DNA合成能力下降以及延迟整流型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减小[3]。研究表明钾离子通道,尤其延迟整流型钾通道与雪旺氏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4、5]。本课题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通过实验性电损伤兔坐骨神经对雪旺氏细胞延迟整流型钾通道Kv1.5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研究,以了解不同电压损伤对雪旺氏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第一部分:兔坐骨神经实验性电损伤后神经血流变化的研究实验采用50V、75V、100V电压建立成年兔坐骨神经电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即刻、1、4、8周时相点采用LDF监测各组家兔坐骨神经血流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血管及I型胶原的变化。结果:1.电损伤后即刻时段各组兔血流值均高于正常值,以后逐渐降低。50V组电损伤8周时坐骨神经血流量(60±7 )PU ,比正常值(62±4)PU低3.5%;而75V组、100V组电损伤8周时坐骨神经血流量[(53±3 )、(48±5)PU]分别比正常值低14.5%、23.5%(P< 0.05)。2.50V电损伤组胶原沉积不明显,75V组及100V组4周后神经外膜及束膜间可见较多的棕黄色阳性胶原纤维,8周后75V组及100V组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明显。伤后各组兔坐骨神经I型胶原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值。75V、100V组伤后各时相点值均高于50V组(P<0.01)。结论:1.三组电压电损伤兔坐骨神经后神经血流量的恢复随着损伤电压的增大而延缓;2.电损伤后胶原纤维的增生可能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的原因之一。第二部分:兔坐骨神经实验性电损伤后雪旺氏细胞Kv1.5基因的表达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50V电损伤组、100V电损伤组及对照组,双酶消化法分离出受损区域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应用RT-PCR比较各组雪旺氏细胞Kv1.5mRNA在损伤后3天、1周、2周、4周的表达水平。结果:3组动物损伤区域神经雪旺氏细胞均有Kv1.5mRNA的表达,其中损伤后3天至7天Kv1.5基因的表达最为显著;50V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而100V组Kv1.5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低电压损伤兔坐骨神经后雪旺氏细胞Kv1.5基因的表达增加,随着损伤电压的增加,Kv1.5基因的表达降低;电损伤一周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