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是保证企业科学决策的动态进程和运作机制,它既包含了分权制衡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更是一个实际运行和动态制衡的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公司参与人的利益最大化。从全球范围的公司治理实践来看,公司治理模式及相应的治理机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微观企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宏观体制及历史、文化、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从系统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公司治理的系统均衡观,在强调人的有限理性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系统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间断的动态均衡过程。认为公司治理系统根植于它赖以运行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深刻的背景之中,该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联的事物构成该系统的环境,随着系统环境的变化,公司治理的结构、特征、功能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动态演化之中渐渐趋向均衡,均衡的结果依赖于达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均衡结果都是路径依赖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本文认为一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各种机制的存在都有其内在合理性。建设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重心不在于人为地将某种公司治理机制设定在某一理论上的最佳水平上,而在乎于促使公司治理这种正式制度与社会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契合。一种公司治理是否健全有效,除了看它自身是否完善以外,还要看它与非正式制度是否相契合。当一种公司治理机制与这个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和谐一致时,它就可以顺利地发挥作用。相反,如果两者不相契合,甚至处处冲突和矛盾,那么,无论公司治理机制本身设计得有多好,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是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点是包括公司治理的定义和理论基石,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治理效率的分析和介绍;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引入系统观这种科学的思维观念并探讨了公司治理系统的含义和特性后,提出了动态均衡的系统分析方法。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回顾近20年来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业绩之间实证研究的矛盾发现,提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已有的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即研究内容过于局限于对单一治理机制的作用进行分析,而对多种治理机制的互动缺乏研究。因此,本文倡导一种公司治理的系统均衡观,认为各种治理机制在一个经济体制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和相对地位,是由这个公司所处经济环境和商业历史决定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互动的体系。当我们在研究某个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或作用的时候,不能仅仅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同时考虑各种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其他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业绩对所有治理机制的反作用关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根据前文提出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的系统均衡理论,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其公司治理的制度变迁和均衡系统的形成,随后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并提出了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若干建议。在本章中,我并不致力于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寻求和建立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机制,可以根据外界和自身的变化对利弊得失不断地进行判定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需要建立一个公司治理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一种能够进行自调整、自适应、自组织的公司治理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