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旅游景点由于类型众多,既有天然环境形成的旅游景点,也有人为打造的旅游景点。本文在对成都市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对成都市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和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于成都市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和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的交叉融合,丰富了自然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内容。旅游景点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是指旅游景点在空间地理的分布形态,是旅游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最终空间格局是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现实显现。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是区域内旅游景点可达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和可达性对区域旅游流流向、旅游产业规划和布局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都市地处西部川渝经济圈两大核心城市之一,其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繁荣发展,在西部具有明显带头作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完成对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加显得迫在眉睫。文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和厘清,主要包括空间格局、可达性,探讨了上述概念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并指出其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进行研究对指导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的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此构建论文的理论框架。其次,对旅游景点地理空间结构和旅游景点可达性两方面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后利用百度坐标拾取系统获取成都市54个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坐标,借助Arc GIS将其导入提取了成都市公路、水系等要素的矢量化地图中,绘制出论文所需专题图,并对成都市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可达性进行测算。通过对专题图进行图文并茂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1)成都市区域内A级旅游景区分布总体较为分散,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特点,距离市区越近,景区分布越密集;(2)区域内主要水系在各区市县分布相对均匀,呈现出由北向南汇集的趋势,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及城市快速路呈蜘蛛网形态分布,公路密度相对较高,区域内旅游景点呈现出按水系和高等级公路分布的特点;(3)成都市地貌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在不同的地貌类型,旅游景点的类型和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4)以区市县为单位,成都市区域内景点分布不均衡,但密度相对较高;(5)成都市区域内景区的平均通行时间6.722-20.020?之间,均值为9.437?,可达性系数极差为1.41,景区可达性分布不均匀极为显著;可达性格局大致呈现“核心-外围”模式,可达性呈现出由区域中心向外围逐步递减趋势,类似圈层分布。通过对成都市旅游景点地理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和可达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成都市旅游景点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和成都市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依据现有旅游景点地理分布特征设计了5条精品旅游线路,并根据可达性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交通可达性的几点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