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数十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存在差距的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具有异质性。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差距从“东西差距”变成“南北差距”,正在影响未来省域经济格局演变。1977—2019年,北方经济份额由43.8%震荡下滑至35.2%。2019年,东北经济占比为5.07%,几乎是历史最低值,GDP增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值,人口净流出严重。受限于曾经的重工业、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的惯性影响,互联网、生物医药、电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协调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数字智能经济繁荣以及相关的制度创新,势必成为影响东北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我国金融资源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东部经济区创业资本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经济区,中部略高于西部,这与东中西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一致的(张秀艳,孟宪春,2016)。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流动速度,金融机构、资源、活动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形成金融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加深,金融集聚是金融发展演化过程中必然的结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中部一线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已远远领先于其他落后地区。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基于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引导的金融发展、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金融资本与创业资本有机结合将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文首先梳理金融发展、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重点以金融集聚的视角阐述金融发展,以技术创新的视角阐述创新发展,以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引导经济增长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协调关系。其次,建立金融发展子系统、创新发展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我国省际金融发展、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化特征和时序演化特征;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子系统、创新发展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剖析我国四大经济区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演化特征。最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阐释金融资本和创业资本引导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探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时点。毋庸讳言,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如果只单独研究两两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因此,厘清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我国经济发展在创新驱动和金融支持下的协调发展路径,实证考察三者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辨析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期调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定、金融业完善服务功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