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生殖生态与类型划分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控制试验,对文冠果种群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方式、繁殖特征、繁殖对策、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文冠果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能力及适应策略;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天然类型进行了划分,初选了速生、高产的优良单株;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耐旱性的关系;为文冠果天然林保护和资源培育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有性生殖生态研究表明:不同坡向文冠果天然种群均具有有性生殖能力,阳坡生境的文冠果单株开花量、结实量相对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均较大;文冠果结实主要集中在树冠的上部和中部,下部较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种生境文冠果种子形成1年生幼苗的概率低,文冠果实生幼苗数量较少,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数量进一步减少,依靠实生苗不足以实现文冠果种群更新;阳坡生境有利于实生苗定居发育,幼苗高度、基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半阳坡和半阴坡;环境因素对文冠果有性生殖有影响,光照与单株产种量、幼苗生物量积累呈正相关,而土壤水分与实生苗数量呈负相关。(2)文冠果种群无性繁殖研究表明: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根基萌苗、根系萌苗和伐桩萌苗,其中根基萌苗对文冠果种群更新贡献较大。文冠果3种无性幼苗的生长均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并且3个生境,文冠果无性幼苗生长均表现为伐桩萌苗>根基萌苗>根系萌苗;半阳坡生境文冠果种群无性繁殖能力最大,而半阴坡生境最小;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萌苗数量增加,萌苗生长旺盛,当伐桩高度达到10.1-15cm时,萌苗数量达到最大值;伐桩直径与萌苗数量、萌苗生长量呈正相关;断根直径越大,萌苗数量越多,并且基径、冠幅与断根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萌苗高度则随着断根直径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每桩或每断根根系上萌苗数量过多时不利于萌苗的生长。(3)文冠果种群在各坡向均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种群在各坡向存在两种繁殖方式的权衡。在阳坡、半阴坡生境,文冠果实生幼苗数量与无性幼苗数量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主要以有性生殖为主。在半阳坡生境,实生幼苗数量与无性幼苗数量的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两种繁殖的瓶颈期在实生苗的种子-幼苗阶段和无性苗的幼树-成株阶段;在相同生境条件下,文冠果幼苗生长状况均表现为无性苗>实生苗,在3个生境生长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在新生境定居下来的过程中,首先以实生苗入侵;当水分、光照、养分较好时,文冠果又以无性繁殖方式迅速占领空间,繁衍后代。(4)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表明: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幼龄个体数多,中老龄个体数少;文冠果种群在Ⅱ龄级死亡率较高,随着龄级的增加,死亡率降低,种群在Ⅴ龄级、Ⅵ龄级再次出现了死亡高峰;该地区文冠果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种群在空间分布格局上总体呈聚集分布,半阳坡生境文冠果种群聚集强度较大,随着龄级的增加,聚集强度逐渐降低,逐渐趋于随机分布。(5)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天然类型划分和优良单株选择,依据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将文冠果天然类型划分为4类:低产乔木型、低产灌木型、高产乔木型和高产灌木型,其中,低产乔木型和低产灌木型在该区域文冠果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根据选优的标准,通过因子分析法,在该区域共选出30株速生高产的优良单株,其中,任家台9株,交道坡7株,仁台村6株,公路山8株。(6)种子大小和文冠果耐旱性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水势的降低,发芽率逐渐降低。-0.6Mpa处理下种子发芽率与-0.2Mpa处理下的发芽率相比显著降低;在各处理中,大种子发芽比例最高,且最早开始发芽;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MDA、Pro、SOD、POD、CAT含量均增加,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通过发芽率、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表明,大种子表现出更大的耐旱性。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卫生科普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卫生科普类信息成为了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内容,不仅有许多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微博"大V"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应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实施,并设计好与硕士培养阶段进行有效对接的课程体系。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可采取“项目式矩阵结构”,体现其灵活性和时段性特点,并保
光周期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植物体内部的周期节律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对植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光周期不敏感特性能够提高小麦的
Rs1046AB是派生于宜3A的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遗传分析表明Rs1046AB的育性受一个复等位基因位点控制,它们的显隐性关系为恢复基因型(BnMs5a)>不育基因型(BnMs5b)>保持基因型(BnM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水果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害虫,研究梨小食心虫在田间的活动规律,有助于防控其危害。本研究通过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对梨小食心虫田间活动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中CD3+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情况,探讨PD-1及其配
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作为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在形态生理特性、遗传分化、地理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亚种间有利基因互相利用,是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从系谱分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