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共56例,全部病人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术前常规行标准胸腰段DR摄片和CT扫描,运用PACS系统保存伤椎椎弓根层面的相关图像。观察伤椎椎弓根的完整性和骨折部位,并对其进行骨折分型;测量伤椎椎弓根的直径、解剖长度、e角以及f角数值,并计算95%均数的可信区间,用以指导螺钉参数的选择;术后CT扫描观察伤椎椎弓根置钉情况,用Youkilis标准来评价置钉的准确率;统计伤椎置钉患者术后椎管侵占率、并发症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椎弓根骨折类型主要分为椎弓根与椎体结合处骨折(其中左侧32例,右侧27例,共54例,占61.4%)、椎弓根腰部骨折(左右侧各1例,共2例,占2.7%)、椎弓根与椎板结合处骨折三型(其中左侧12例,右侧15例,共32例,占36.4%);56例患者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共105枚,其中左侧椎弓根置钉57枚,右侧置钉48枚,各伤椎体分布为:T114枚,T1233枚,L147枚,L221枚。在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的有7例患者,其中有2例为单侧椎弓根腰部骨折,其余5例为后路间接撑开复位后骨折块还纳欠佳,需行椎弓根切除脊髓减压的患者。术后CT影像上发现,在伤椎椎弓根置入的105枚螺钉中,有98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7枚螺钉位置出现偏差,分别在T1(25枚)和L(12枚)椎弓根。螺钉位置按Youkilis分级:I度98枚,Ⅱ度7枚,Ⅲ度0枚,本组病例没有发现螺钉向椎体的上方和前方穿出。在7枚偏差的螺钉中,2枚螺钉偏椎弓根下方,3枚螺钉偏椎弓根外侧,分析原因是因为置钉时害怕螺钉进入椎管和椎间隙而有意识的偏下偏外置钉;2枚螺钉直径过大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为了增加螺钉的把持力,倾向选择稍粗的螺钉。但7例位置偏差的螺钉没有导致椎体骨折块的进一步分离移位,亦未影响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并且术后观察没有发生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等相应临床症状。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没有切口感染、医源性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椎管侵占率改善明显,椎管内骨折块复位满意,并且5钉固定与6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20例不全瘫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有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和断裂各1例),考虑原因是下地负重不当,植骨融合欠佳所致。结论:1、后路间接撑开复位后骨折块还纳欠佳的患者,可选择行单侧伤椎椎弓根切除脊髓减压,然后行对侧椎弓根置钉的5钉2棒技术;2、伤椎椎弓根腰部骨折、椎弓根发育畸形和直径过小的患者,不宜行伤椎椎弓根置钉;3、5钉固定与6钉相比,在中远期随访过程中疗效未见明显差异,因此在不能伤椎双侧椎弓根置钉的病例,可选择5钉固定;4、术前根据DR和CT影像制定个体化的手术计划,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