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高危儿家长对于过渡期护理的真实体验及过渡期的需求;了解过渡期护理的实施现状及NICU护士和社区护士对于实施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感受;了解过渡期护理相关科室医生对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看法。2、从四个不同的角色出发,调查四种角色面对同一问题的真实体验,分析影响高危儿过渡期护理实施的相关因素及高危儿过渡期护理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模式,探索科学的高危儿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3、为临床及社区护士实施更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提高过渡期护理质量。4、本研究未局限于研究对象的心理体验,而是从四种研究对象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整体性概括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现象学中解释性现象学的特征来描述与高危儿过渡期相关的不同群体对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真实体验和看法。通过目的性抽样,共选取16位高危儿家长、12位新生儿科临床护士、7位社区护士、8位相关科室医生为访谈对象,分别进行访谈,为深入了解被试者的内心真实想法,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通过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记录受访者的言语,观察受访者的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为基础,结合Nvivo 10的运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存储、编码、检索以及非智性分析。结果第二部分高危儿家长对于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共提炼出四大主题,分为十一个子主题。1、情感体验: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压力大主要表现在疾病不确定感、因探视限制的焦虑感;出院后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疲惫感和情感压抑。也有部分家长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态度。2、过渡期护理困难的应对行为体验:归纳为多种渠道求助,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行为。3、认知体验:患儿家长对过渡期护理认识不足、无法正确对待疾病的转归、缺乏育儿及疾病护理的经验,社区护理无法满足家庭需求。4、对过渡期护理的需求:患儿家长在信息、健康教育、专业照护技能、社区护理等方面均有需求。第三部分临床护士对于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共提炼出三大主题,分为八个子主题。1、情感体验:高危儿过渡期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负性、正性以及负性、正性混合的矛盾感三种情感体验,表现为对患儿及家庭的同情感、对患儿能够顺利到达过渡期的成就感;倦怠感、压力感;对社区护理的期望与对出院后护理的担忧之间的矛盾和提出支持设想与不主动提供支持之间的矛盾感。其中负性情感,受工作环境、工作量、护患关系、信息安全等因素的影响。2、认知体验:临床护理人员认为高危儿家长居家护理能力欠缺,实际面临的喂养困难、照护能力差、相关知识缺乏等问题,过渡期护理的重点在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个性化管理等方面。3、当前过渡期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护理形式单一、护理培训不足。第四部分社区护士对于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共提炼出三大主题,分为六个子主题。1、情感体验:社区护士对于工作的忙碌感和恐惧感;高危儿管理中作中因护理难度和本身条件造成的矛盾感。2、认知体验:社区护士高危儿过渡期相关理论技能相对缺乏;认为患儿出院后家长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喂养、预防伤害、疾病应对等方面。3、行为体验:社区护士认为高危儿出院后医院与社区之间对接障碍,社区护理缺乏社会支持。第五部分相关科室医生对于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共提炼出三大主题,分为五个子主题。1、认知体验:相关科室医生对过渡期护理的概念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同专业医生所认为的过渡期护理的侧重点不同,对过渡期护士的角色定位均不明确,片面地将过渡期护士等同于新生儿科临床护士在患儿即将出院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2、对过渡期护理的评价:相关科室医生认为过渡期护理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工作忙碌、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相关技能等因素有关。3、对于护理人员的能力需求:相关科室医生提出护士在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临床思维和判断决策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1、高危儿家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思想负担,然而不同时期,不同家长的压力源均存在差异性。过渡期护理中,住院期间对家长的支持的重点是情感支持、亲子交流、决策支持、早期教育、家庭支持与网络支持等方面。出院后的支持重点在于,健康教育、专科技术支持、早期干预、同伴支持、家庭访视等方面。2、医院的过渡期护理应重视丰富医院过渡期护理的形式和内涵:制定个性化出院计划是过渡期护理的保障,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注重其他过渡期护理服务的开展,建立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有效衔接机制。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护士的负性情感体验,考虑到护理人员的各方面工作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如构建有效的信息支持平台、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等来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促进临床护士实施过渡期护理的工作投入,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3、单纯医院模式或社区模式难以满足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需求,应根据区域特点建立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保证社区护理和临床护理的有效衔接,加强对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重视社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家长社区过渡期护理的依从性。4、临床及社区护理培训中应注重临床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注重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高危儿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观念,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高危儿在NICU之后进入家庭病房是今后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