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不仅要求真实可靠,而且要求能够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的经济事项做出决策,即会计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历史成本由于其及时性和相关性弱,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备受人们欢迎。原因就在于相关性强,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所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就有17项,这既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也表明了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公允价值从理论走向实务。如此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究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对公允价值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其次,从理论上讨论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再次,本文运用Feltham—Ohlson股权估值模型,以2004-2009年沪深两市的部分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所选取的自变量为每股净资产(BV)和每股收益(EPS),选取的因变量为每股股价(P),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使得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未使用前都有所提升,说明实施新准则之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后指出现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全文做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有待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