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i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洪山地区绵亘湖北省随州市、京山市以及钟祥市三个地区。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北缘东段,是连接秦岭造山带与扬子陆块内部的重要纽带。该区域的花山群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主要以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为扬子陆块“晋宁-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盆地初始充填,同时也是Rodinia超大陆循环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产物。然而,花山群的沉积时限、物源、沉积盆地性质等研究还存在争论。本论文在对花山群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同时结合扬子陆块北缘钟祥地块古元古代中期花岗岩及西缘新元古代中期金口河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花山群洪山寺组二段底部的凝灰岩年龄为836±4 Ma(MSWD=0.74,n=29);花山群六房咀组顶部最年轻的6颗碎屑锆石(823–809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15.4±5.1 Ma(MSWD=0.65,n=6);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花山群的沉积时间为ca.830–800 Ma。(2)花山群从下至上经历了碎屑岩颗粒逐渐变细、水体逐渐变深的充填序列,显示出由冲积扇-扇三角洲-半深湖至深湖的沉积演化过程。(3)根据花山群的沉积时限以及沉积充填序列,以及与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地层的对比研究,花山群与“晋宁-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扬子陆块东南缘板溪群早期的沧水铺组及马底驿组、下江群下部的甲路组及乌叶组、丹州群的白竹组及合桐组下部、皖南葛公镇组,扬子陆块西缘陆良组,以及扬子陆块北缘西乡群孙家河组和铁船山组下部地层相当,代表了扬子陆块区域不整合面之上沉积盆地的初始沉积充填。(4)花山群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大陆地壳岛弧/造山环境下的岩浆岩;其主要年龄峰值为ca.2670 Ma、ca.2040 Ma、ca.940 Ma和ca.840 Ma,次要年龄峰值为>ca.2850 Ma、ca.2490 Ma、ca.1840 Ma、ca.1600 Ma、ca.1240 Ma和ca.890Ma;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陆块北缘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晚中元古代下伏打鼓石群再沉积、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岩和新元古代中期同沉积火山岩。(5)根据花山群沉积学特征、碎屑锆石的结晶年龄与沉积年龄差异模式特征以及凝灰岩Hf同位素比值研究显示,花山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盆地下的早期沉积充填;从而说明华南扬子陆块裂谷盆地初始充填时间为ca.830 Ma;同时,华南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盆地开启时间与澳大利亚Adelaidean裂谷开启时间(ca.830 Ma)几乎完全一致;花山群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地幔柱活动的第一幕和第二幕期间。(6)锆石Lu-Hf同位素能有效的反应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为了进一步探讨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陆块的地壳演化,本文报道了钟祥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研究表明两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39±36 Ma和1950±16 Ma,具有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岩浆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16.32至-12.57)和ca.3.23–3.37 Ga的二阶模式年龄,反映了来自古老基底的部分熔融,并认为扬子陆块为Columbia超大陆重要组成部分。综合锆石年龄及Lu-Hf同位素分析认为扬子陆块地壳生长主要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早期至中期,古老地壳重熔持续发生在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太古代至中元古代Kenorland超大陆和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主要以古老地壳重熔为主,并有少量新生地壳物质加入;而Rodinia超大陆旋回主要以地壳重熔和新生地壳物质加入混合为主,进而说明Rodinia超大陆旋回对扬子陆块地壳生长贡献最大。
其他文献
世界上众多大型油气田都发现在构造—热液白云岩中,与构造活动、异常热事件有关的白云岩储层往往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地层中发育大规模白云岩体,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川中和川西南三个地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由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的作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常被解释为热液白云岩(HTD)。然而白云岩类型多样,且对于各类白云岩形成期次、成岩流体、成因机理、空间分布规律
学位
油气资源短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油气资源勘探程度增加,新发现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油气藏勘探开发重点逐渐转向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复杂油气藏。地震储层预测更加依赖高效率、高保真、高分辨率数据处理方法,迫切需要一套新理论、方法能够贯穿于整个地震勘探生命周期。地震信号典型特征是信息冗余,即海量地震数据中所携带的信息是有限的。这种结构特征可以采用稀疏进行建模。以稀疏表示为核心的稀疏理
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是我国西北的能源基地,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源头。延长组长7段在湖盆扩张期发育“张家滩页岩”,它是延长组最主要的烃源岩层段。近年来对事件沉积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大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测年技术,结合事件沉积耦合关系,能够定性、定量的分析沉积演化过程,不仅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对其它相关研究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
天然地震影响地下流体运移的课题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探索性研究。多年来,描述天然地震引发流体运移的理论主要是在定性分析和猜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看来,需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来丰富、修正当前的理论,以对该领域研究中遇到的流体异常,含流层渗流参数改变等问题给出更令人满意的解答。基于此,本论文运用渗流力学、多孔介质结构理论、分形统计、恒温黏弹理论等,深入探讨了天然地震与地下流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力机制
学位
新元古代武陵造山作用的结束,代表了华南陆块的最终聚合。因此,造山带结束时代的认识对华南陆块形成与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武陵造山运动结束时代及机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造山的时间发生在820-800 Ma,主要原因是在华南诸多省份广泛存在的角度不整合面,不整面以下冷家溪群及相当地层的沉积时限为860-830 Ma,不整合面之上板溪群及相当地层沉积的最大时限为820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从景观地貌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等多角度开展了对丹霞地貌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对丹霞红层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却明显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受戴维斯侵蚀循环说的影响,人们对丹霞地貌的演化只强调构造抬升、风化剥蚀和时间三个主要控制因素,并假设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于一个“先期平整而均一的地质体”。研究发现,影响中国东南部地区丹霞地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