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分别混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FGF+VEGF的磷酸钙骨水泥(CPC)移植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作用,评价bFGF与VEGF单独及联合应用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6只健康家兔,体重为2.5~3.0kg。所有动物均建立双侧桡骨1.0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72侧前肢分为A、B、C、D四组,每组18侧。其中A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分为B、C、D三组。A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三个时间点切取标本,每组每个时间点根据随机原则取6个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评分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1、大体解剖观察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B、C两组骨缺损亦基本修复,而A组仅有较多新骨形成,骨缺损未修复。2、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两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实验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组明显高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在3周时,实验组骨小梁生长旺盛,有透明软骨形成;而对照组中骨小梁稀少。6周时,实验组中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形成骨性骨痂,且D组新骨量明显多于B、C两组。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C两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A组中新骨仅少量增加。新骨形成及骨塑形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D组均高于A、B、C三组(P<0.05)。结论1、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三种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2、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以及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