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并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二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客观依据,从而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法,研究对象为某三甲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803例。根据既往有无脆性骨折病史,分为初次骨折组及再次骨折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季节、骨折部位)、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碱性磷酸酶、血肌酐、血清钙、血清磷、血糖)、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诊断及治疗情况。运用SPSS 22统计学软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共纳入803例患者,初次骨折组668例(83.2%),平均年龄(73.96±9.35)岁,女性481例(72.0%),男性187例(28.0%);再次骨折组135例(16.8%),平均年龄(76.69±8.12)岁,女性111例(82.2%),男性24例(17.8%)。再次骨折组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高于初次骨折组,P=0.01;再次骨折组的患者年龄高于初次骨折组,P=0.001;初次骨折组BMI高于再次骨折组,P=0.038;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无差异;初次骨折组的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发病比率分别为25.6%、25.3%、20.8%和28.3%,再次骨折组的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发病比率分别为20.7%、24.4%、31.9%和23.0%;无论初次骨折组还是再次骨折组,脊柱及髋部为两组患者的骨折好发部位。2.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情况:再次骨折组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初次骨折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及血糖水平无差异。3.两组患者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再次骨折组的患者合并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及眼科疾病的比例高于初次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律失常的情况无差异。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低BMI、合并冠心病、脑梗死、COPD是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情况:(1)总体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8.1%,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钙剂和(或)维生素D)率11.6%,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二膦酸盐和(或)降钙素治疗及其他药物)率6.0%。(2)初次骨折组骨质疏松症诊断率6.9%,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率9.9%,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率4.5%。(3)再次骨折组骨质疏松症诊断率14.1%,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率20.0%,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率13.3%。结论:1.与初次骨折组相比,再次骨折组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红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肌酐更低;再次骨折组的患者合并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眼科疾病的比例高于初次骨折组。2.女性、高龄、低BMI、合并冠心病、脑梗死、COPD是再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3.住院期间,无论是初次骨折组还是再次骨折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及治疗率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