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我国现代信用消费(通俗的说就是贷款消费)逐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少数精英拥有演变为普通民众所有、所享,贷款买房、贷款买车、信用卡透支等现代“负债”已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时,这种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大众化,又对我国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等,其中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那么,这种信用消费热点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几年里就迅速普及和大众化起来?作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方式,信用消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界也多有探讨。但当信用消费从一次偶尔为之演变为习以为常、从少数社会精英的生活方式演化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群体价值取向后,信用消费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众消费文化现象。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一个社会广泛关注、广泛享有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深入剖析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对信用消费大众化的影响过程。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在当代是如何产生的?哪些因素推动了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普及和流行?大众传播在其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如何起作用?围绕这些问题链的展开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转型——信用消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基础——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对信用消费大众化的关键作用(传播效果分析)——新闻媒体如何传播和建构信用消费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分析)——新闻媒体传播和建构信用消费文化的动力和机制(传播原因分析)——反思:信用消费大众化的困境和出路。
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采取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分析、社会学研究中的调查统计分析和图表分析方法,并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符号学、传播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工具。本论文以2001年至2006年1212篇有关信用消费方面的新闻报道、450份居民问卷调查和1714份大学生问卷为基本样本,同时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消费信贷发展数据以及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新闻宣传案例。作者走访了相关新闻工作者,力求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深入探讨在中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信用消费大众化背后的新闻意识形态建构过程和社会影响。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产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产物,又对社会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反作用,体现出消费转型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对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普及和流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不是广告。第三,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新闻话语符号的三重意识形态建构来传播信用消费文化的:从微观上通过新闻选择建构话语权,从中观上对信用消费实现“自由”的神话叙事建构,从宏观上对信用消费的大众意识形态建构。新闻话语所塑造的信用货币“万能”形象夷平了社会具体差异,把人们引向自由负债的“天堂”,不断扩张着借贷者的消费梦想。第四,新闻媒体虽然传播和建构了信用消费文化,但信用消费文化的产生、流行和普及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上而下的。第五,人不是纯理性的人,信用消费者也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虽然信用消费文化传播过程都是理性的,却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消费者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理性,使相当一部分人的信用消费生活方式陷入到非理性之中。
本文剖析了我国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大众文化——信用消费生活方式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文章不仅揭示了新闻媒体对信用消费文化普及和流行的关键作用,而且,进一步细致分析了新闻媒体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将信用消费进行意识形态建构的,还分析了新闻传播信用消费文化的内在原因和传播机制。这一研究视角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第一,选题上的创新。虽然信用消费已经成为一个大众消费现象,但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人对信用消费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社会转型期信用消费大众化与新闻传播之关系研究,将信用消费文化的新闻传播置入市场化改革的语境中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对信用消费意识形态的建构和社会影响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第二,视角上的创新。本论文以信用消费大众化和传播效果实证分析为基础,再以具体的新闻文本为切入点进入信用消费文化传播的符号世界,通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考察分析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过程和作用,力求寻找新闻媒体影响消费转型的原因,为消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观点上的创新。本论文通过综合运用符号学、传播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工具,深入剖析了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大众化的新闻话语环境,对“理性经济人”理论提出了质疑:人不可能是纯理性的人,信用消费者也不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新闻传播(而不是广告)对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普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导论,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研究的原因和需要在本文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文化和传播、消费、信用消费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探讨了文化和传播的关系,指出传播对文化具有重要建构作用,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探讨了信用消费和消费信用的关系,指出两者密不可分,是信用消费者为实现同一目的所必经的前后两次交易过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消费和信用消费方面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简要介绍了本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工具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国当代的消费文化转型:从节约到负债。阐述了信用消费文化的特点:从本质上讲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从表现形式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存在状态上讲是传播的、流动的,从产生原因上讲是一种商业文化。追溯了信用消费文化的起源,分析了中国当代信用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面阐述了信用消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信用消费文化是一定社会或群体中普遍存在和普遍接受的“先消费后付款”的负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负债手段,以信用卡为载体的国内信用消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国内信用消费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于21世纪初蓬勃发展起来,并于最近几年才普及和流行,成为大多数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信用消费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大众化对我国当代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管怎样,负债生活方式在事实上已经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群体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消费群体,其结合途径不是地域、职业或种族,而是他们的梦想,购买和消费商品的梦想。这一大众化的负债现象正是构成当今消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中国转型:信用消费大众化的社会基础。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是信用消费文化在我国产生的背景。总结了中国社会转型具有的三个重要特点:政府主导、思想舆论引导、经济转轨先行。阐述了信用消费文化产生的政策基础,分析了现代化转型目标下国家政策对信用消费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论述了信用消费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分析了在市场化转型中银行的逐利本性以及银行对信用消费生活方式的货币支持。论述了信用消费文化产生的思想基础,阐述了在全球化转型中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
信用消费和信用消费文化在我国的产生是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与中国现代化转型目标下的政府政策取向密不可分,与市场化改革路径下银行和企业的商业运作密不可分,也与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浪潮下西方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密切相关,甚至与消费者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密切相关,他们都是我国信用消费文化的推动力量。我国“政府主导、思想舆论引导、经济转轨先行”的渐进式改革特点决定了信用消费文化在我国的产生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从外到内的,受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大众传播:信用消费大众化的关键。本章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报道对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关键影响。论述了大众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将大众传播效果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设置议题、建构真实、培养价值。通过介绍美国信用消费大众化过程,说明了大众传播的主要推动作用。提出了我国信用消费文化与大众传播关系研究的核心假定,即社会上形成的“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价值理念和消费行为受到了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影响,介绍了实证研究的文本选择和研究方法。通过对450份居民调查问卷和1714份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普通大众获取有关信用消费政策、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分析了大众信用消费观念强弱与获取信用消费政策、市场信息多寡的关系,比较了新闻、广告以及其它传播形式对有关信用消费政策、市场信息的传播效果。
实证分析表明,大众传媒是普通群众获取信用消费相关信息资源的最主要渠道;从大众传媒上了解国家信用消费相关政策和信用消费市场信息越多,人们的消费观念越超前,越愿意负债消费;人们获取信用消费政策和市场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新闻报道,而不是广告;在信用消费文化传播效果上,新闻优于广告,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多的受到新闻影响而不是广告。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对人们消费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和认可的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信用消费新闻传播话语符号分析。依据新闻文本详细论述了信用消费现象如何通过新闻话语意义化过程取得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从而对受众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证明大众传播对信用消费大众化起的关键作用。
新闻话语符号的双重言说和文化建构特性表现在,通过在场的新闻事实报道建构不在场的信用消费观念,通过新闻符号的事实系统“再现”符号的意指系统。新闻话语符号对信用消费文化的建构包括三个层次:从微观上通过新闻选择建构话语权、中观上对信用消费实现“自由”的神话叙事、宏观上对信用消费的大众意识形态建构。新闻话语通过至少这三个层次的符号建构,达到新闻既客观真实的报道了新闻事实,又对信用消费进行了文化意义再生产。
信用消费新闻话语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新闻价值,更在于通过话语权的分配、通过“在场”的说话者和说话的内容揭示“不在场”的意识形态,选择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符号,并试图让读者按照这样的文本符号来诠释信用消费社会现实。对新闻来源的选择,暗示了什么人值得读者关注;对新闻内容的选择表达了什么事件值得关注;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则是新闻媒体对事件所持基本立场的反映。在信用消费文化传播中,新闻选择力图通过让“谁说”、让谁“说什么”、以及“如何评价”,来达到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文化进行传播的目的。
“自由”神话叙事是新闻媒体建构信用消费符号话语的中观层次,它是将社会上各种各样信用消费事实和现象尽可能自然化、合法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自由”也成为种种神话叙事的主题,新闻也不例外。“一卡刷遍天下”、“走到哪里都不怕”是媒体强调的消费者刷卡消费时获得自由大解放的心理感受,新闻话语建构“轻松负债”的现代神话正在逐步消解“无债一身轻”的原始神话,把人们引向自由负债的“天堂”,信用货币只问需求不问用途的“万能”符号形象仿佛夷平了具体社会差异,不断扩张着借贷者的自由梦想。新闻话语所建构的信用货币的“自由”神话详细的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为何如此这般与人们为何如此行事的解释框架”①。
新闻媒体既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大众文化的建构者,信用消费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由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赋予的。通过新闻文本和案例阐述了新闻建构信用消费大众文化的三种模态:一是诉诸理性,通过消费信用效用说服,将信用货币的假性购买力阐释为大众的“现实”需求,二是道德诉求,形成社会对有关信用消费生活方式的“共同看法”,达成“共识”:三是从众诉求,告诉读者如何去做,寻求身份认同。新闻话语通过建构消费信用和信用消费知识、建构身份认同和社会共识,对原始新闻事件进行符号化、意义化,再将这“符号化、意义化”的框架模式内化为受众理解世界的观念法则,并最终转化为从事符合新闻媒体所倡导的信用消费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话语通过至少以上三个层次,对信用卡刷卡消费、分期付款等不受购买能力所限的身份大解放、摆脱金钱奴役和轻松负债的“自由”神话叙事,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负债形式“帮助提高身份地位、实现超前享受”的“自我价值”的身份追求,对“负债高消费符合时代潮流、体现时尚"的“现代”符号叙事等等,无不在述说着负债消费的价值和意义,并使人们在观看、阅读新闻时不自觉的被信用产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所吸引,进而产生购买信用货币和购买商品的消费欲望。
第六章,信用消费新闻传播动力与机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新闻媒体传播和建构信用消费文化的动因和传播中的各种关系。将生态学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论述了社会转型期市场化改革中的新闻生态环境,以及新闻市场运作规律:需要参与多种市场交易,从而获得文化再生产的各种资源。论述了信用消费主流文化在新闻中的传播活动,阐明新闻媒体传播主流文化的动因,论述了信用消费主流文化传播中媒体与政府合作交易方式和特点:在对信用消费政策信息的新闻传播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新闻媒体处于被动地位。阐述了银行、企业如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信用消费和消费信用产品的市场化营销。阐述了新闻媒体如何在信用消费文化的商业化生产中与商业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易的。以民生银行2005年首次推出民生信用卡时的新闻造势为案例详细分析了信用消费文化商业化生产的过程和效果。
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新闻媒体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改革中的新闻媒体需要参与多种市场交易,从而获得文化再生产的各种资源。作为消费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信用消费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以新闻媒体为中介的商品符号“场域”来制造的,这样的符号场域也构成了特殊的新闻生态环境。符号场域的最外层是掌握社会各种资源的权力阶层:包括拥有大量经济资本的银行、企业和拥有政治、社会资源的政府等。它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向新闻媒体提供生产商品符号意义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它们才是信用消费的真正生产者。符号场域的中间层是加工和销售信用消费文化商品符号意义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它们是信用消费革命的最主要推动力。符号场域的最里层是文化商品符号的消费者,也是信用消费的主体,他们被新闻媒体所构建的社会虚拟图像所包围。在此场域中,消费者处于消费的被动地位;权力阶层处于支配地位;新闻媒体则扮演了中间人角色,是符号场域的黏合剂,使信用消费文化商品符号意义的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信用消费文化传播动因和机制再次表明,我国信用消费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大众化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
第七章,结论与反思。一是得出总体性的结论,回答文章导论中提出的疑问;二是分析当前信用消费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诚然,我们对当今信用消费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大众化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应该有深刻的认识。但我们也有必要深入反省和进一步修正当今社会广泛传播和倡导的负债消费价值理念:一方面,社会普遍存在的负债消费生活方式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和价值扭曲过程,消费者成了信用货币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另一方面负债消费价值观念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社会转型的负担,使不同消费阶层的差异和冲突明晰化,演绎成一种“钱就是权”的世界对立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