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灰霉病是重要的葡萄病害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产量损失很大,现行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但这两种防治措施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HG、BTZ是从甘肃红古露地葡萄、天祝日光温室葡萄叶片附生微生物区系中分离获得的对葡萄灰霉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优势菌种。本文对BTZ、BHG菌株的抑菌作用、发酵条件、抑菌蛋白活性及特性、2菌株生理生化的测定、产酶能力等进行初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拮抗细菌BHG、BTZ菌株的抑菌作用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为指示菌,通过对菌株BHG、BTZ作用机制、抑菌效果进行测定,试验表明:在平板上对峙培养5d后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抑菌带宽度分别为7mm和10mm,抑制率为71%和70.05%;2菌株使灰霉病菌的菌丝畸形、短粗,菌丝细胞泡囊化现象;BHG、BTZ发酵原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8%和98.8%;BHG、BTZ菌株对豌豆根腐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等7种常见供试病原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的抑制率分别达61.67%和60.00%。2.拮抗细菌BHG、BTZ菌株发酵条件及抑菌物质活性的研究为了提高拮抗细菌BHG、BTZ菌株产菌量和抑菌特性,对2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拮抗细菌BHG发酵最好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与蛋白胨,最佳培养温度和时间为28℃和36h、初始pH7.0、装液量20ml/150ml;菌株BTZ发酵最佳碳源和氮源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硫酸铵,最适发酵温度28℃、培养时间36h、起始pH6.0、装液量20ml/150ml。不同硫酸铵浓度盐析沉淀获得粗提蛋白的研究表明,2菌株在硫酸铵浓度为70%时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70.00%和78.94%;BHG、BTZ抑菌蛋白对高温较稳定,在不同的温度下处理20min后仍具有抑菌活性;在pH4到pH11的梯度范围内粗提蛋白有一定抑菌能力,在酸性条件下菌株的抑菌效果弱于碱性环境,在中性条件下的抑菌效果最佳。3.拮抗细菌BHG、BTZ菌株种的鉴定通过BHG、BTZ对C、N利用能力等20多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合表型特征,初步确定BHG为类鼻疽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 pseudomallei)、BTZ为鼻疽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allei)。4.拮抗细菌BHG、BTZ产酶能力的初步研究菌株BHG、BTZ产酶筛选表明,2菌株能够分泌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三种胞外酶,BTZ产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能力较强,酶活性较高,菌株BHG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较强,酶活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