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①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还是文物风俗的变革,其结果最终都要取决于并体现于人的自身变革。因此,人的自身变革也就成为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背景下,革命是推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人民解放自然而然构成革命不可或缺的主题和本义。而这恰恰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过程中,大力改造旧社会、塑造社会新人,以推动革命(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必须培养和塑造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之“新人”,否则,新民主主义的一切制度构想就难以变成现实,革命也就失去其应有之义。正是着眼于革命终极目标关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人的系列改造活动,为培养和塑造社会“新人”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其中,对“劳模”这一社会“新人”的塑造,尤其突出和典型。本文重点对“劳模”这一陕甘宁边区社会“新人”的代表性群体加以研究。主要观点是:第一,“劳模”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人的鲜明特点——拥护党和边区政府、自觉接受社会改造并成为社会改造的先锋模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第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新人的培养和塑造,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凸显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第三,“劳模”是中国历史上的新事物,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思想和行为对研究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第四,“劳模”作为社会“新人”的成功塑造为当下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因此,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新人”的塑造,本身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及其合法性认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