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纶纳米纤维高效制备及其在纸基绝缘材料中的应用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685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ANF)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纳米纤维,它兼具高性能芳纶纤维和高分子纳米纤维的双重优势,可与聚合物基体通过物理/化学/自组装等作用高效复合,成为复合材料增强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增强构筑单元”。当前报道的ANF的应用研究均是基于Kotov教授于2011年提出的去质子化法,该方法制备的芳纶纳米纤维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然而,去质子化却存在着制备周期长(7天)、反应浓度小(0.2%)、制备效率低、成纤过程与机理不明晰、反应终点难判断等问题,限制了芳纶纳米纤维未来向着工业化、功能化与多元化应用方向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芳纶纳米纤维的高效制备及其在纸基绝缘材料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目标,系统研究了芳纶纤维(PPTA)去质子化与ANF质子化还原过程中纤维结构与微观形貌的演化规律,揭示芳纶纳米纤维成纤过程与机理;提出原纤化/超声/质子供体耦合去质子化的新方法,实现了芳纶纳米纤维的高效可控制备;在此基础上,利用ANF作为纸基绝缘材料的纳米增强材料,显著改善了传统纸基绝缘材料的综合性能,并探究了ANF基复合材料多尺度界面增强机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点研究工作:(1)系统研究了宏观尺度的PPTA纤维至纳米尺度的ANF去质子化与质子化还原过程中纤维的微观形貌与化学结构的演化规律,芳纶纤维去质子化进程并不是随着反应时间呈线性变化,而是在PPTA纤维与ANF之间存在着反应时间和纤维尺度上的临界点。芳纶纤维经历了“酰胺键发生去质子化—分子链上的负电荷逐渐聚集—静电斥力破坏氢键网络—纤维皮层和芯层整体解离—纤维沿着轴/径向劈裂—形成芳纶纳米纤维”,在此过程中,芳纶纳米纤维保留了宏观芳纶纤维的结晶结构与化学结构,从而可以保持了优异的性能。通过拉曼特征峰、阳离子需求量和去质子化程度可实现定量化判断去质子化反应终点。以水作为质子供体可使芳纶纳米纤维完成质子化还原,实现结构重建,得到的胶体状ANF可实现高浓度、长时间储存,且具有优异的再分散性。(2)基于芳纶纤维的结构特性,提出了原纤化/超声耦合去质子化法,打破传统的芳纶纳米纤维制备历程,使其发生“原纤化/超声—皮层剥离—纵向劈裂—暴露/溶胀芯层—快速去质子化—破坏氢键网络—形成芳纶纳米纤维”,制备周期缩短至1天。进一步地,提出了质子供体耦合去质子化法制备ANF,使其制备周期由传统的7天缩短至4h,该方法与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种方法相比制备方法简单、省时高效,无论从芳纶纳米纤维的尺寸、制备周期、强度以及工业化前景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基于论文提出的高效制备策略开展了芳纶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小试,解决了在规模化制备过程存在的化学品消耗量大、成本高等问题,有望进一步推动其工业化生产。此外,研究了功能化(羧基化ANF)与差别化ANF(ANF凝胶和ANF微球),丰富了产品结构,使得ANF的应用可由单纯的一维纳米纤维增强相扩展到具有三维复杂结构的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3)基于芳纶纳米纤维与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微观形态的“相似相容性”,以及它们表面丰富的官能团易通过氢键产生结合的优势,系统对比分析了两种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差异性,芳纶纳米纤维比纤维素纳米纤维在热稳定性、溶剂相容性、抗水性、紫外屏蔽性及耐老化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望替代CNF应用于对强度、耐温性、耐候性和使用寿命方面要求更高的领域。针对CNF纸基绝缘材料易吸湿、热稳定性差、介电强度低等缺点,利用ANF作为增强体开发了新型CNF@ANF纳米复合绝缘纸,通过分子间氢键以及ANF薄膜包覆作用协同增强了CNF纸基绝缘材料的综合性能,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101.3 MPa)、介电强度(29.6 k V/mm)和出色的抗水性(接触角92°,湿强度保留率高达86%),有望提升传统CNF纸基绝缘材料的档次。(4)基于芳纶纳米纤维与芳纶纸在结构与组成上的高度同源性,以ANF和ANF纳米膜作为芳纶纸的自增强材料,通过结构设计开发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芳纶复合绝缘纸(FPF和PFP),探究了ANF基复合材料多尺度界面增强机理,ANF在多维尺度上通过架桥、镶嵌、填充与包覆作用,使芳纶纸形成致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拉伸强度与介电强度比空白芳纶纸分别提高了270%和50%;开发出可实现“绝缘层减薄化”的芳纶纳米纸基绝缘新材料(厚度仅为25μm,拉伸强度达136MPa、耐压强度高达100k V/mm),综合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的商品化芳纶绝缘纸和文献报道值。以芳纶损纸为原料制备了高附加值的芳纶纳米纤维,解决了目前芳纶损纸只能当作废弃物填埋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不可降解聚合物的回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实现废弃聚合物的高值化利用,同时显著降低了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成本,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本研究突破了芳纶纳米纤维的高效可控制备技术,解决了限制其规模化制备与应用的瓶颈问题,为推动芳纶纳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与多元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依据,并拓展了ANF在先进电气绝缘纸基材料领域的应用。本研究的开展对于丰富现有纳米纤维制备技术与理论、开发新型高性能一维纳米纤维和纳米复合增强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
其他文献
小说《飞越杜鹃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对疯人院,护士长雷察德,迈克·墨菲以及其他病人的刻画,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制度对人性与自由的压迫,具有深刻的暗讽意味。小说中不乏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影子,这种哥特手法也进一步加强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驳。从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情节编排到主题刻画方面阐释哥特手法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哥特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更加富有力量。
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开发和利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声信号在水中的传播特性,使得水下声学定位仍然是水下目标定位的首选解决方案。其中,长基线/超短基线(Long Baseline/Ultra Short Baseline,LBL/USBL)组合声学定位系统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水声定位系统。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水下声学定位精度的问题,对LBL/USBL组合声学定位跟踪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随着多站点、多频段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战斗机的隐身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可用于改善战斗机隐身性能的宽频(8~18 GHz)、强效(电磁反射系数≤-10 d B)吸波材料是实现未来战机全方位隐身的重要途径。业界公认,吸波材料需要满足“宽”、“强”、“轻”、“薄”的要求,此外,隐身战斗机用吸波材料的服役环境要求其具有高低温协同隐身性能。想要满足上述要求,须从吸波材料的电磁波损耗机制出发,通过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抑郁症已成为一种流行性精神疾病,当前社会存在抑郁症高发和专业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人员试图结合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和认知研究,从人的音视频信息和生理信号估计抑郁状态,为临床抑郁症诊断提供一定的辅助。本文围绕音视频情感特征提取方法和抑郁症识别模型两个方面,对抑郁症自动评估进行了研究,并在听视觉情感挑战赛(AVEC2013和AVEC2014)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不断融合,孕育出一种新的制造模式—物联制造。在这种制造物联环境下,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已由传统的“黑箱操作”模式向“多维度、透明化、泛在感知”的全新模式转变,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动态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保证生产过程高质、高效进行的关键环节,车间调度问题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特别是如何提升车间调度的动态响应能力和实时优化性能。
近年来,球状偏晶合金因其自组装结构的特殊性而在汽车轴瓦材料、催化和电触头开关等领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阐明其内部结构形成机理一直是偏晶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目的是为高效制备出理想的结构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然而,球状合金的实际凝固过程往往实验条件比较苛刻,凝固过程很难原位观测,从而导致内部演化路径缺失,这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深入开展某些特殊形貌的
目的 验证质谱筛选的结果,确定对氧磷酶2(PON2)是否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的底物蛋白。方法 用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A549细胞后,用免疫沉淀法捕获发生精氨酸非对称性二甲基化修饰的蛋白,用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捕获的蛋白,通过银染显示差异性条带,质谱分析差异性条带中的蛋白种类。用免疫沉淀检验PON2的甲基化修饰状态。检测PON2和PRMT1对IL-4表达的浓度依赖
应力强度模型和竞争失效模型是可靠性理论及应用研究中两类重要模型,它们已被应用于工程、医学、经济与金融等科学领域。但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产品结构及环境因素的改变,原始模型也在不断改进与提升。就应力强度模型而言,通常假设应力变量和强度变量相互独立且服从某一分布,进而基于产品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与可靠性评估。然而,工程实际中应力变量和强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在研究竞争失效模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行人聚集活动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智能视频监控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关键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监控视频中的人群行为进行解析,可以及时发现场景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有助于公共场所安全性的提升。因此,人群行为解析成为智能视频监控的一项热门研究课题,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保障中。人群行为解析的根本任务是掌握人群的行为模式。在复杂、拥
如今,LED已成为主流室内照明技术,此外,由于LED灯还支持高频切换亮灭状态,使其具有了额外的用途——无线通信和室内定位。同基于射频的室内定位相比,可见光定位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带宽资源丰富、安全性高,以及最重要的,可见光传播几乎不受多径干扰。一个理想的能惠及普通用户的室内定位系统应该具有准确性(至少亚米级定位精度),能利用常见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进行定位,可部署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