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惑”到“识”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的成长问题是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创立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但就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成长问题的研究是比较贫乏的。基于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融合多学科的视角,结合对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及数学研课实践的反思和提炼,构建这一论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指导策略,就成为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首先,对“从惑到识”原理涉及到的“惑”与“识”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理解“从惑到识”原理的二重维度,分析“从惑到识”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然后基于过程维度构建了数学教学中学生“从惑到识”的认识活动过程理论,特别是对“增识”的基础与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对识的结构与功能及识的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学生从惑到识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学教学中“识”的缺失,提出数学教育贵在尚识的命题,并给出数学研课和数学课堂中的尚识方法;最后就一些未竟的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如何“从惑到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几种教学境界观。 研究的特色之处及主要成果: 1.提出数学教学中“从惑到识”的认识发生原理 “从惑到识”可以由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个是过程维度的“从惑到识”,它包括“惑、学、知、识”,类似佛学里的“苦、集、灭、道”四谛法;一个是缄默维度的“从惑到识”,它就是缄默认识的“from-to”结构,其中“惑”代表缄默认识的辅助意识,“识”代表缄默认识的集中意识。从无到有会生“惑”,从有到无须增“识”。 2.对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的分析 起点在惑,惑具有未竟性、情感性、动力性和动态性。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有4个逻辑必要条件,创设惑境是促进学生认识发生的根源。 终点在识,数学而言的识是分析鉴别知识经融会贯通获致个人见解的能力,包括预见力、判断力、鉴赏力、洞察力、看问题的能力、提问题的能力。提出“数学教育贵在尚识”和“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的命题,遵循识力生长的3个阶段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识。 3.调查研究的发现 (1) 数学界认为数学家欧拉的识力最高; (2) 大学数学里最优美的数学定理排名第一的是欧拉公式e+1=0; (3) 中学里最优美的数学定理排名第一的是勾股定理; (4) 不同群体对最优美的10个数学定理的排序上存在差异; (5) 大学生从熟悉的看法中看出新关系的能力普遍不高。 此外,研究认为,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认识“从惑到识”的主导因素主要是教师挖掘知识价值的见识和才识水平以及教师的解惑艺术。
其他文献
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的MEMS器件不但具有体积微小化、功能集成化的特点;而且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这对于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速度传感器
设计即创造,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设计思维也就创造性思维,那么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
【正】 (一)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后迁家至金城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西北)。他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殁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
采用重金属污染水稻土开展盆栽试验,研究施用有机碳源、菜籽饼和猪粪对不同水稻(汕优63,简称“SY63”;中浙优1号,简称“ZZYl”)重金属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Z
本论文以叙述学为基本理论,并运用传统小说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等方法,结合丹尼尔·笛福的三部重要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从话语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探究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各维度对学习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比较使用者对三类资源的质量感知差异,对于延伸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233份调查问卷,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正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设计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在审美心性上都与传统艺术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非线性设计下的交互与互动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它是指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
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是劳动法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倍受当事人及劳动立法机关的关注。我国《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的规范条文过于笼统且存在若干不足与缺陷、操作性不强
当今的施工测量越来越依赖程序或软件计算。结合手机移动版Excel,以某桥梁的设计数据为例,给出了竖曲线计算的表格设计及公式编辑,支持手机浏览和编辑,其强大的运算功能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