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来看,我国不同残疾种类和不同残疾等级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涨幅明显。到2018年为止,在城镇和农村范围内,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48.4万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然而残疾人群体由于身心上的缺陷造成的特殊性,未参加就业的残疾人占总数比仍然大,就业难度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群体的多元就业需求,落实十九大“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方针,近年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开办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并向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群体提供一种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模式,即辅助性就业。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与本土性的迅速发展,为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提供可能。本文以合肥市H辅助性就业机构为研究点,聚焦该机构辅助性就业实践模式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对H机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内容从机构开展辅助性就业动机、就业内容及目标、资金来源和机构内学员互动情况具体阐述了辅助性就业取得的现状与成效,同时也反映出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H机构在开展辅助性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质量低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机构需求缺位等困境。在此基础之上,以新残疾人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尝试从宏观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层面,中观社区、企业层面和微观机构和个人层面分析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在辅助性就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残联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充分、社会观念落后;社区支持与企业支持功能未有效发挥;机构自身能力有限以及残疾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发展,以智力、精神和重度肢残者辅助性就业为关注点,社会工作者以服务提供者、政策倡导者、资源连接者等角色在强调政府地位、完善就业政策法规、提升社会观念、加强社区和企业互动、提高机构就业质量以及协助调适残疾人个体等层面发挥专业优势,并针对不同残疾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兼容并重,最大化地帮助残疾人通过就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有助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建设,实现残疾人福祉。